两会|中国供销集团董事长杨建平:供销社1.6万亿总资产多在县域以下,拉动内需农村大有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平 于玉金/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两会报道
“自从刘主席(刘士余,曾任证监会主席)到供销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任职,我们备受关注,说我们有多少钱,多少资产。”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平在经济界别的联组会议的一句话,逗笑了在场的政协委员们。
刘士余的流量效应,将一直低调的供销社推到前台,事实上,到2018年年初,全国有供销社超3万家,乡镇覆盖率从2012年的56%提高到95%。
对于乡镇供销社如何建设,杨建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托原有的经营网络,此前已经承包出去的供销社,在租期内,双方可以交流,仍由承包者经营,但是要按照供销集团的业务思路和规划去做,是开放办事的概念。
“不像过去,所有员工、所有土地都必须是我的才干,这已经不现实了,有个产权的概念,产权是不是我们的不重要,只要把服务功能实现就行;如果是新建网点,不一定买房子,不一定买地,只租房子搭建网点,将我们的服务功能实现就行,这和过去完全不同,是要按市场经营方式去做。”杨建平补充说。
拉动内需农村广阔市场大有所为
“我介绍供销社就三句话,第一句话最具红色基地的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句话最具为农情怀,一直就扎根农村,我们1.6万亿的总资产,大多数在县域以下,为农民服务,现在还有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为偏远的(地区)继续送货下乡;第三句话就是最接中国地气,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有供销社,是个特殊的合作经济组织。”会上,杨建平言简意赅的总结了供销社的历史、作用和性质。
会上,杨建平结合实际着重就“多渠道的增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推动农村消费的稳步增长”发表的观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支持电商和快递发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杨建平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也是治国之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所以拉动内需,农村广阔市场是大有所为的。
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统计,2018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9191.9亿元,增长4.1%;农产品类销售额21054亿元,增长14.3%;消费品类零售额19142.7亿元,同比增长8.8%。
杨建平会上特别指出,2018年,全系统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额2998亿元,同比增长28.5%。
消费拉动扶贫巩固脱贫成果
虽然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是稳定增长,但是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是比较短缺的。
杨建平会上认为,全国农村90%以上是小农户的分散经营,这种分散的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有服务的规模化、服务的专业化才能和现代农业对接,所以建立一个现代的、规模化、专业的服务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农民现在商品的短缺还是其次,主要是生活服务和农业生产的服务特别短缺,需要去做,”杨建平强调,目前农村市场确实分散、多元、多样,而且物流线路长,企业经营利润比较微薄,供销系统每年每百元销售收入的净利润不到1%,所以这种销售确实需要政策去引导、去扶持。
因此,杨建平建议,如何开发农村市场,挖掘巨大的潜力,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但更需要有志气、有情怀的企业去开拓和创造,特别是要需要关注农村市场,就是消费新需求、新变化,努力创造适应农村市场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据杨建平介绍,供销社这几年在电商领域搞跨境购,数据统计,购买量最大的为婴儿奶粉和尿不湿,“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农村,农村再穷也要给孩子购买最好的用品,所有婴儿奶粉和尿不湿销量最大。”杨建平分析。
“目前精准扶贫的农村成效非常明显,如何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是巩固扶贫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杨建平表示。
杨建平建议,国家应该搭建一个专门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采购指定平台,覆盖全部832个贫困县,组织、动员国家机关和央企对口扶贫单位,对口采购或优先采购,建立消费和生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同时,杨建平还建议,要做好与大型电商扶贫馆和扶贫频道的对接,利用消费的大数据引导贫困地区,特别是有特色种植产业,特色手工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提升贫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以消费拉动扶贫,巩固脱贫成果。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