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投入5426亿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教育部宣布提前1年基本实现五年规划目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3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到2019年底,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满足基本教学和生活需要。
2月26日,教育部2019年教育新春系列发布会第四场在京举行,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巡视员胡延品表示,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目标提前一年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五年来,三部委密切配合,聚焦聚力抓落实,指导各地从最困难的地区和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做起,扎实有序推进工程实施。”胡延品称。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专项补助资金1699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727亿元,合计投入5426亿元,比规划投入多200亿元。校舍建设竣工面积占规划建设总面积的比例达98.34%,设施设备采购完成比例达99.7%,分别比规划确定的2018年底“双过九成”的目标高出8.34和9.7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基本实现五年规划目标。
胡延品还提及,全国30.9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76%,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面貌焕然一新。
胡延品介绍,从教学条件根本改善、生活设施配套更齐、教学点条件得到保障、超大班额有效缓解、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5个方面提升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值得关注的,在过去数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学生宿舍293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1316万平方米,购置学生用床、食堂、饮水、洗浴等生活设施设备1809万台件套。农村寄宿学校学生“睡通铺、站着吃饭、洗不上澡”现象基本消除。此外,全国共购置数字教育资源1428万GB,计算机510多万台,90%以上的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农村孩子也和城里孩子一样,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享受着互联网教育带来的红利。
胡延品还提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把薄弱学校改造各项工作抓紧抓实,确保到2019年底百分之百实现规划目标,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都达到‘20条底线’要求。”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