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美国将对2000亿中国产品加关税,未来人民币面临的大概率事件是什么?

作者:张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9-18 18:04:20

摘要:美东时间9月17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约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由于汇率对外贸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人民币的近期走势市场犹为关注。

张槟

美东时间9月17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对约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税率为10%。它将对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汇率对外贸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人民币的近期走势市场犹为关注。外加美国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的因素。

9月初,美国公布的8月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增加并达到3个月来的高点,与此同时,8月美国ISM制造业指数为61.3,创2004年5月以来新高。美国ISM制造业指数连续24个月高于荣枯,显示美国制造业持续扩张,美国经济复苏之势持续。

美国经济强势表现加上美联储加息预期,令非美元货币继续承压。历史经验显示,美联储加息的末期往往导致新兴经济体爆发金融危机。近期发生在阿根廷及土耳其的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都在不断提醒我们,新兴市场在今年似乎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冲击,而且到目前为止挑战可能仍未完全结束,尤其是在美元的强势何时结束尚不明朗情况下。

8月24日,央行重启“逆周期因子”,针对人民币汇率定价机制的调整将会对人民币的走势有何影响?由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是影响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地位的重要指标,其演变趋势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当下人民币遭遇的挑战

外部挑战。这一轮新兴市场之所以再度面临挑战的大背景,是随着美联储加息与缩表进程不断推进,外加美国企业在税改后海外资金大量回流,以及美财政部加大国债供给,使今年以来离岸美元流动性进一步收紧,导致年初以来Libor一度快速上行。

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4月中旬后美元走强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贬值,例如阿根廷和土耳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主流资金在资产管理上将整体新兴市场作为一个资产类别,而相比之下配置到具体细分市场和区域的资金量占少数,因此往往局部风险很容易影响到整体新兴市场。

内部挑战。人民币近期疲软的一个重要诱因,是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但从中长期来看,是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周期出现了错位。从2016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和贸易整合处于一个扩张周期,美国顺周期减税强化了经济的扩张惯性;与此同时,中国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中国经济自2017年三季度后便开始减速,两者在经济周期上出现了不同步现象。

目前,国内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去杠杆,根据国际清算行(BIS)统一口径的“信贷缺口”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债务增长、信用扩张程度。信贷缺口是指为一国信贷/GDP 与其长期趋势的差额。一般来讲信贷缺口过高反映一国信用扩张过快,债务迅速积累,各部门杠杆率增加,容易引发汇率贬值、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下降,进而负反馈到本国经济内部,容易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破坏经济结构,造成市场剧烈动荡;反之,如果一国信贷缺口过低甚至处于负区间,那么可以认为该国企业、居民部门信贷需求极不活跃,增长动能放缓,企业、居民部门处在去杠杆、资产负债表调整、产能出清阶段。

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呈现逐步上行态势,虽然在2010年到2011年出现过一次主动降杠杆的行为,但由于稳增长的需要,导致杠杆率依然不断上升。从2015年12月定调“供给侧改革”,并把它确定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之后,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占GDP比率显著下降。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逐渐步入复苏轨道,私人非金融部门去杠杆已在经济危机过程中得到完成,目前处于一个经济扩张的周期中。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揭开序幕,由此发达国家进入去杠杆阶段。在市场化机制引导下,随着居民、企业资产负债表调整,经济经历了艰难的调整期,信贷缺口回落至负区间后,目前信贷缺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周期。

与发达国家不同,2008 年尽管中国的信贷缺口还处在负区间,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信贷缺口回升的趋势十分确定,而从2016年才进入去杠杆的阶段,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周期上因此错位。

在去杠杆和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央行选择不跟随美联储加息,而是通过降准释放流动性,从而降低债券收益率。

为了对冲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顺周期情绪,保持人民币汇率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上,2018年8月2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重启“逆周期因子”。目前,汇率的企稳可能部分消耗了外汇储备,但是总体上外汇储备仍保持稳定。

近期,人民币汇率到达8月24日重启逆周期因子以来的最低值,本次重启逆周期因子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人民币偏弱态势,有利中国经济转型

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偏弱态势,实际上是有利中国经济转型的。但是,单边贬值预期不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风险管理,因而也是政策所不容许的。

就长期趋势而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比重提升,对外开放度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必然提高。中期看,由于中国央行对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资本项目未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的前景基本取决于政策变动。

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角度,人民币汇率“稳中偏升”不仅符合中国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1994年起,我国双汇率并轨,但汇率水平几乎零波动。至2005年的近10年间,基本维持在1USD=8.28CNY这一水平,成为事实上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我国又一次进行了汇率形成机制的大变革,弱化了原有的汇率浮动限制,进行了实时监控并动态调整。而2015年的”8.11”汇改,更是我国汇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不仅对于汇率市场的反馈更加真实有效,同时也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2017年5月央行首次引入“逆周期因子”的背景,是人民币兑CFETS篮子汇率指数经历一个贬值过程后,而本次央行再次启用逆周期因子的时点,也是发生在人民币CFETS篮子汇率指数快速贬值的背景下。

人民币汇率后续可能走势

本次央行在 8 月重启逆周期因子,人民币单边贬值趋势将得到缓解,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股市有望企稳反弹。对债市而言,随着央行维稳汇率,国内利率将愈发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美联储在 9 月和 12 月大概率的连续两次加息,将对债市构成压力。

虽然,逆周期因子直接影响的是中间价,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即期汇率,逆周期因子最大的作用在于打击市场的做空情绪与稳定汇率预期,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改变的是升贬值幅度,而非改变升贬值方向,更非完全扭转市场走势。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引入逆周期因子的宏观背景与 2017 年 5 月相比有所不同。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加速复苏,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仍未出现缓解迹象,中国对美出口受到影响,产生人民币贬值压力。

由于从9月24日起,美国将对约2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同时,美联储在本月24日与25日举行议息会议,两者均对人民币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从近期人民币的走势已明显表示出这种压力。目前人民币汇率已重新来到8月央行重启逆周期因子时的水平,因此,重启逆周期因子对稳定人民币的预期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新兴市场波动加剧,资金可能将继续回流美国,强美元格局短期恐怕难以打破。展望未来,中美利差继续收窄将是大概率事件。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之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将面临贬值压力,但逆周期因子将对稳定人民币贬值预期有着重要作用。(作者为银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策略分析师)(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