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用洗脑方式制造“天然独”, 台新课纲“去中国化”深藏多少天机

作者:杨晶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23 16:40:29

摘要:此次课纲的调整以“去中国化”为主旋律,将台当局大跨步推动“文化台独”的动机暴露无遗,并将对台湾地区国家认同的形塑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洗脑方式制造“天然独”, 台新课纲“去中国化”深藏多少天机

台湾高中历史课纲"去中国化" 国台办回应“数典忘祖”  IC供图

杨晶华

台“教育部”从8月11日起开始审议“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力求在8月底以前完成。此次课纲的调整以“去中国化”为主旋律,将台当局大跨步推动“文化台独”的动机暴露无遗,并将对台湾地区国家认同的形塑产生深远的影响。

课纲调整演进史:从“同心圆”到“去中国化”

“文化台独”与“法理台独”相较具有轻爆破性、高隐蔽性、强持久性,易被“台独”领导人运作,以切断两岸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结。其中,课纲调整是“文化台独”中成本低、操作易、见效快的方式之一。回顾台湾地区课纲的变迁,“台独”色彩愈来愈深。

李登辉执政时期,台当局分别于1993年、1994年、1995年修订了小学、中学、高中的课程标准,使“台湾主体立场的本土意识”开始进入并逐步深入历史教育。为推进“本土化教育”与“文化台独”,台“教育部”于1997年2月编辑出版了《认识台湾》教科书,包括《地理篇》《历史篇》《社会篇》。教科书修订以杜正胜提出的“同心圆”理论为指导思想。“同心圆”理论主张将台湾史从中国史框架中分离出来,独立于中国史,共同组成同心圆。同心圆的五圈分别为乡土史、台湾史、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并将中国史与世界史放到同等位置,强调以台湾为研究中心的历史研究与教育理念。此后,台当局于1999年(“民国88年”)推行新修订版的高中课纲,即“88课纲”,首次在中国史范畴中单列台湾史,从而形成了“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历史论述体系。

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教育部”加速推动课纲“去中国化”进程。2000年与2003年,台“教育部”分别公布了《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纲要草案》,不仅将中小学课程中的公民、历史、地理三科合并为“社会科”,还在高中历史课纲中将中国史中的明代中期以后、清史、民国史全部纳入“世界史”。陈水扁连任后更加快了“文化台独”工程的打造。2004年12月31日,台“教育部”公布了新版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其中将台湾史分为“早期台湾”“清代的长期统治”“日本统治时期”“当代台湾与世界”四部分,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加大台湾近现代史比重。据此纲要审议的高中历史教材均存在“去中国化”的问题,如将“本国”“我国”“大陆”等用语改为“中国”,将“日据”改为“日治”,将“统独”与两岸议题编入教材,打造“中华民国是台湾”的“两国论”史观。之后,台当局曾计划于2006年实行“95暂纲”,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完全分开,台湾史独立成册;并以1945年为分界,之前列入中国史,之后列入台湾史;违反史实将《开罗宣言》定位为“新闻公报”,并纳入“旧金山和约”与“中日和约”,企图动摇台湾主权归属问题的法理基础。但因争议过大,“95暂纲”未通过修订程序。其后经过继续修订,于2008年通过,形成“98课纲”。“98课纲”沿用“95暂纲”的基本框架,以“同心圆”理论为核,对教科书中的用语再度进行“去中国化”修改。

马英九执政后,将“98课纲”搁置,重新推行“101课纲”,但因仍延续“去中国化”被质疑,遂再以“错字勘误、内容补正及宪法之检核”为由继续修订,最终形成“104课纲”。该课纲对违背史实或“台独史观”的用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回调,例如“日本统治时期”改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中国”改为“中国大陆”,“荷西治台”改为“荷西入台”,“郑氏”改为“明郑”,“接收”改为“光复”,“清代”改为“清廷”等。新课纲虽然具有一定程度拨乱反正的作用,但在“台独”势力组织的“反课纲运动”压力下,终因台当局的妥协而导致执行乏力,未取得实质效果。

蔡英文执政后,停用马当局的“微调课纲”,持续深化推动课纲的“去中国化”。台当局于2017年6月19日公布了“12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纲草案”,并于近日开始审议。其主要调整包括:历史课纲草案以“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为三个分域,改变以往“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分法;有关“中国史”的内容被大大削减,且并入“东亚史”;历史的编排方式以主题式取代按照朝代或年代顺序排序等,减少“中国史”内容课时,旨在提升“台湾史”地位,同时边缘化、降级“中国史”地位;碎片化“中国史”,切断“台湾史”与“中国史”的联结;意在建构青少年群体的“台湾史观”。

以渐进方式推进,一步步加强“去中国化”

从李登辉时期到蔡英文时期,除去马英九时期的“无能为力”,台湾课纲的调整在“去中国化”发展上步步升级,主要的调整方向有三:

其一,提升“台湾史的主体性”。从起初在“中国史”框架下将“台湾史”单列,再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完全分开,细化“台湾史”并增加“台湾史”的比重,最后降低“中国史”的地位并将其归入东亚史,切断“台湾史”与“中国史”的联结,意在将“中国史”等同为其他国家史,以强调“台湾主体性”。整个推进的过程采取了渐进的方式,逐步强化“台湾主体立场的本土意识”,达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文化台独”的目的。

其二,推动教育的“去中国化”。首先,以“中华民国是台湾”或“一中一台”等“两国论”思想为指导调整教材中用语;其次,采取篡改、曲解历史事实或回避历史事实、避重就轻的方式,一方面淡化两岸在文化上的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削弱业已解决的台湾主权归属问题的法理基础,为“台湾地位未定论”等伪命题虚构史实基础,妄图建构“台独”理论的“合法性”;再者,通过调整课纲各组成结构、课时比重、论述、学分组成、考核方式等技术性手段,凸显“台湾主体性”的重要性,强化“本土化教育”与“台独”教育,增强“文化台独”的落实力与实效力。

其三,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执政时期的课纲调整均有美化日本殖民统治的成分,例如淡化殖民主义色彩及对慰安妇的描述等。蔡当局还在新一轮的课纲调整中提升了“东亚史”的地位,一方面体现了李登辉及民进党一贯采取“去中亲日”的策略,以期借助日本的支持,增加反制大陆的筹码,为其“台独”路线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课纲调整与蔡当局推动的经济政策相衔接,妄图增进与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合作,缓解两岸关系僵化的副作用。

“文化台独”的危害,不亚于法理台独和政治台独

被意识形态绑架的课纲调整无论是对台湾地区的长期发展,还是对两岸关系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恶劣、深远的影响。

一是违背教育的科学性、严谨性与客观规律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兴邦,而非为政党谋利。绿营利用执政权力,枉顾程序正义,强推意识形态色彩浓重的课程纲要,势必导致教学内容偏废,教学方向偏颇,并违背教育基本规律。如主题式的历史编排方式,将使学生难以形成历史时空感,很难对历史进行横纵式比较研究。教育品质将持续下降。长此以往,台湾青年的核心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是课纲调整成为政斗的工具。绿营以调整历史课纲作为垄断意识形态的路径,透过教育“去中国化”思维,力图将“台湾意识”升级为“台独意识”,从而争取台湾青少年世代的认同与支持。当然,这与蓝营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课纲调整历来是蓝绿博弈的重要议题之一。蓝绿缠斗不仅导致政治资源严重耗损,政府执行力下降,也造成课纲严重动荡,从而使台湾地区缺乏稳定的历史观塑造,增加世代历史观的代际差异。

三是动摇大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根植台湾的基础,割裂两岸历史文化的联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蕴含智慧,台当局在教育上“去中国化”不仅是一种自我矮化、边缘化的表现,也加剧台湾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危机,造成两岸认同的断裂,进而严重破坏两岸互信,增大两岸互动的难度,加剧两岸关系紧张。从长远来看,此类“文化台独”对两岸关系造成的危害,将不亚于“法理台独”或“政治台独”等。(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编王义伟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