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与跨越 中国民企后30年将实现升级转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建平 北京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时间里,民营企业的发展鲜明地显示着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节奏,在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创造了占中国经济总量75%的份额,为国家直接创造了近70%的财政收入。
30年中,民营企业上演着成功抑或失败的故事,创造着“草根”的神话、暴富的传奇,当然,其中亦有惨烈的败局和东山再起的辉煌。
30年之后,我们回望来时的路,无限感慨,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后30年,众多的问题都难以回避。在未来的30年,中国民企究竟该如何发展?民营企业的品质提升需要怎样的内外部环境支撑和政策扶持?如何消除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进而为增加总量、拉动就业发挥更大作用?就这些话题,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企业管理者,他们对民营企业今后的发展模式和方向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保育钧:民企后30年
必须转变发展模式
在前30年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但在下一个30年,民营企业要想快速发展,首先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贴近民生。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比较有限,被国企垄断的行业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在这样的形势下,民营企业一味埋怨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民营企业发展必须认准自己的优势,机动灵活,去贴近民生,最大限度地解决目前就业问题。
民营企业的发展要从自身的制度上改变,从原始的家族制企业向现代的企业模式转变,增强企业凝聚力,同时民营企业家要明白自己的责任:为什么创办企业?创办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社会作贡献,这是民营企业家的责任和使命。
民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加大研发的力度,因为,靠低成本和低劳动力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民营企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用研发和新技术打出企业独特的品牌优势。
周天勇:改革金融体制
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一直以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在中国比世界其他国家更加困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步伐。国家在对民营企业发展上应该予以相应的政策扶持,政府自身要转变职能,同时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今后的30年,国家必须加大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关怀,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落到实处。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让大银行给小企业贷款的想法,是一种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幻想。因此,要实现我国民营经济后30年的快速稳定发展,就应当改革目前金融体制高度垄断的局面,大力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小银行。
较为彻底的改革办法是:由社会资本发起,限定其规模,发展专门为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小银行;将目前一些民间地下的借贷组织合法化,将其发展为小银行;将目前的一些担保公司,鼓励使其发展为小银行。
总之,一定要产权明晰,规模小型社区化,设计其资产等保证制度,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图监管方便,而应当积极地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形成为中国目前和未来个体、微型和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体系。
严介和:中国企业领袖方阵需要再积累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企业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鲜艳的旗帜下,创造了中国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三、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列世界第三、引进外资位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位列世界第一的奇迹。
但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中国企业家,我们现在还不是盲目乐观的时候。有一个严峻的形势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从经济实力上看,世界500强企业里中国企业寥寥无几;从创新角度去看,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对经济的贡献值还不高;从企业家素质上看,我国企业家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对于企业的驾驭力、创新力、竞争软实力还不强,打造大型企业航母的能力十分薄弱。所以就需要我们形成自己的企业家领袖团队,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引领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家队伍中缺乏企业领袖,尤其缺乏能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中有超前判断力和驾驭力,更有独特战略思维的企业领袖。中国企业领袖方阵的形成,需要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后30年好好积累。
唐骏:民营企业家的素质需全面提升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形势仍为严峻。在前30年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后30年中,社会给予民营企业的机会相对较少,民营企业要想保持快速发展,就应该加强创新和企业管理能力,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积极强化软核心技术。
在今后的发展中,民营企业要积极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首先是增强自己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其次,媒体要积极呼吁,从大环境着手,多方面去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而在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民营企业家自身应该意识到,现在的时代对“暴发户”已经不再青睐,社会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宽容,民营企业家不仅仅要积累财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整体素质、形象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包括自身的知识积累、企业文化的建立等等。
而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应该调整心态,自觉寻找创新的路径,实现资源整合,该实行产业转型的实行产业转型,该进行结构调整的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借助内外部条件,实行多方资源、智慧、资本的嫁接和融通,这也是民营企业家社会责任表现形态的核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