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炮轰互怼不休,沙特和伊朗会一怒而战吗?
2017年11月22日,在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总理官邸,总理萨阿德·哈里里面对支持者发表演说。新华社记者李良勇摄
由于沙特的封锁,联合国救援物资无法运送,也门陷入严重的物资短缺危机。图为11月7日一名萨那市民在油气站外排队等待。路透社
丛培影(发自以色列海法大学)
近期,作为中东地区的两大传统强国,沙特和伊朗的关系持续恶化。备受关注的也门内战、黎巴嫩政治危机、叙利亚内战、卡塔尔外交危机,都能清楚看到沙特和伊朗两国在背后的角力。据路透社报道,沙特与其盟国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的阿盟紧急会议上批评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破坏了地区局势稳定,表示要团结一致共同针对伊朗的干涉。伊朗外长对此作出回应,指责沙特与其盟国才是地区争端和分裂的始作俑者。沙特和伊朗之间关系持续紧张的深层动因是什么?互怼之后,两国是否会发生正面冲突?未来中东地区是否会再现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
教派矛盾还是世俗冲突?
其实更多是王权争夺战
自伊朗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以来,沙特和伊朗的关系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紧张状态。主要原因是沙特和伊朗是伊斯兰世界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的领导国,沙特国民中90%属于逊尼派,伊朗国民中95%属于什叶派。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国,沙特国土面积更大,伊朗人口数量却是沙特的两倍多。有西方学者称,对世界和平造成更大冲突的不是恐怖主义,而是逊尼派和什叶派教派冲突和其背后的大国力量。然而,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的冲突已经延续上千年,双方力量对比趋于固化,即逊尼派在人口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可以说,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更多表现在世俗世界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
两国战略性竞争白热化的原因,是此前一直处在边缘的伊朗在很多方面赢得了竞争的主导权,沙特因而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另外,手握实权的萨勒曼王储选择在这个时机针对伊朗也有深层次动因。近期,沙特针对伊朗的挑衅与进攻只是表象,萨勒曼王储此举的真实目的是转移国内矛盾,尤其是将其为了争夺权力进行的反腐斗争的矛头转向国外。据称,一名王室成员因反抗拘捕已被击毙。对伊朗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萨勒曼王储可以借此巩固国内权力。伊朗方面对此也心事肚明。据伊朗国家新闻机构报道,伊朗总统鲁哈尼在内阁议会中就表示,如果沙特存在国内问题,就应该努力解决那些国内问题,为什么因为本国问题去给别国制造麻烦,为什么要不断指责地区内的其他国家,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避免正面冲突,
“代理人战争”仍将继续
此前,沙特和伊朗之间存在一种战略默契,即双方选择在幕后策划所谓的“代理人战争”(proxy war),操纵地区其他力量展开利益争夺,突出表现在也门、叙利亚和黎巴嫩内部各方势力的权力争夺。未来两国间的这种竞争模式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沙特虽在言辞上极具挑衅性,却不敢对伊朗采取贸然行动,这和其军力对比密切相关。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在年初发布的《2017年全球军力平衡报告》中,对伊朗和沙特的各项军力指标进行了对比。其中,两国军队人数分别为563000人和251500人,坦克数量分别为1513辆和900辆,火炮数量各为6798门和761门,战机数量各为336架和338架,巡逻舰数量各为194艘和11艘。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沙特和伊朗之间在总体军力上差距很大。此外,沙特自2015年以来组建的多国联盟针对也门胡塞军事行动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多国联盟不但没有击溃胡塞武装,反而使其牢固地控制了首都萨那和也门北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相比实际军事进攻能力较弱。
在伊朗看来,什叶派长期受到打压,原本就是穆斯林世界中的少数派,沙特的挑衅和进攻都在情理之中。伊朗也清楚自身与沙特之间的军力对比,它更关注的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沙特和伊朗真的发生了正面冲突,冲突地点很可能就在海湾地区水域。海湾地区冲突发生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会马上卷入其中,波斯湾的自由航行权对美国和西方国家而言是不能受到威胁的,这会影响到国际海运和石油运输,美国可能会直接派出海军和空军实施军事干预。鲁哈尼一直希望在其第二任期内与国际社会进行“建设性互动”,摆脱伊朗受到西方世界封锁和孤立的不利局面,与沙特的正面碰撞会严重影响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针对沙特咄咄逼人的态势,伊朗一直保持克制。
综上,沙特和伊朗双方都认识到正面冲突后果的严重性,两国都不希望公开走向全面对抗。未来,双方之间的“口水战”还将继续,与此同时,两国还将在“战略默契”的基础上,躲在幕后借助其他力量争夺地区影响力。
两极对峙大国博弈,
双方力量日益“选边站”
沙特和伊朗之间虽不会爆发直接的冲突,但两国关系的持续紧张却使中东地区再次呈现出冷战时期的“两极对峙”局面。这使区域内部出现了两个不同阵营,各方力量进行“选边站”。以沙特为首的阵营主要包括海湾地区国家,以及埃及和约旦,以伊朗为首的阵营包括叙利亚政府、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政府。在区域外部,美国和俄罗斯则分别支持沙特和伊朗以及其所属阵营。
在地区内部,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以色列和沙特之间达成了针对伊朗的秘密合作协议。以色列主要考虑还是亲伊朗的力量可能会在叙以边境制造麻烦,对其国家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据英国独立报报道,以色列能源部长施泰尼茨就表示以色列和沙特达成秘密协议,主要针对它们共同的担忧伊朗。沙特和以色列政府对此都没有做出正面回应。此前,沙特和以色列并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沙特一贯坚持改善与以色列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以色列从1967年占领领土中无条件撤出,在此基础上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两国在原则性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却存在共同利益,即都将伊朗视为主要威胁。施泰尼茨在接受以色列电台采访时表示,以色列与很多穆斯林国家或阿拉伯国家都有秘密条约,选择私下接触主要是对方不希望公开相关的细节,这会背离其遵循的某些原则,以色列要尊重对方的意愿,这样双方关系才能发展。无论是沙特还是其他穆斯林国家,以色列都需要为其保守秘密。
在地区外部,美俄之间也在进行权力博弈。美国特朗普政府已表示不再向国会提交报告认证伊朗履行此前达成的核协议。同时,他还公布了针对伊朗实施更加严苛的制裁,并表示美国将与盟国合作,共同对抗伊朗破坏地区稳定和支持恐怖主义代理人的行动。另外,特朗普在出访沙特时表达了对萨勒曼王储的支持,也促使其对伊朗实施更具进攻性的外交政策。俄罗斯和伊朗在2015年核协议达成后,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今年3月,普京再次表示,俄罗斯和伊朗将全力向高质量、新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迈进。此外,由于卡塔尔外交危机和伊拉克库尔德人公投,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得到缓和。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国领导人近日还在索契举行会晤,并就推动叙利亚和平进程进行了讨论。可以说,土耳其与伊朗关系的改善,使中东地区两极化的政治格局变得越发明显。(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以色列海法大学亚洲研究系博士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