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伊斯兰国”碎成了细胞,靠游击战和“自嗨”还能满血复活吗?

作者:丛培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02 00:54:22

摘要:在叙利亚,“伊斯兰国”失去了其哈里发政权的“首都”拉卡和几乎所有控制领土。现在,它已经裂变为一些小的“细胞组织”并适应了游击战术。

丛培影(发自以色列海法)

7月26日,“伊斯兰国”(IS)在叙利亚南部制造了一系列自杀性爆炸和突袭,造成至少221人死亡,其中包括127名平民。这是“伊斯兰国”在叙利亚最致命的攻击之一。

而早在今年年初,伊拉克总理阿巴迪宣布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已经在军事上被击溃。与此同时,叙利亚政府军不断收复失地,“伊斯兰国”力量被压缩到叙东部沙漠和南部的乡村。有分析认为,“伊斯兰国”完成了由极端组织实体向恐怖主义网络的转变,由集中转向分散,由现实转向虚拟,由公开转向隐蔽,这些新特征使其变得更加难以防范和应对。

借助游击战和恐袭,制造恐惧和混乱

在伊拉克,“伊斯兰国”在2014年曾控制了大量北部地区。伊拉克军队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将IS武装分子驱赶出该区域,但很多试图逃离的IS武装分子在其此前控制的范围内建立了“休眠细胞组织”。“伊斯兰国”的领导者们也在不断阐述“暂时退守”沙漠地区,以寻求未来建立哈里发政权的必要性。同时,“伊斯兰国”将所有的战略重心都转移到了乡村地区,有针对性的对伊拉克国内有代表性的人物实施袭击。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迈克尔•奈茨认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实施的是典型的“游击战”,他们主要控制伊拉克城镇之外的无人区,目标是确保IS武装分子在乡村地区能自由活动。目前,伊拉克安全部队已分散到该国的所有区域,轻易不会离开防守严密的检查站。而“伊斯兰国”对伊拉克平民的袭击在减少,却将主要目标锁定在乡村和部落的领导者,以及伊拉克民兵组织“人民动员联盟”上。此外,他们也对联邦警察发动袭击,袭击的目标主要是伊拉克政府的相关人士。对伊拉克政府而言,眼前最大的挑战是专业反恐部队人手短缺,军队没有能力在特定地区保证持续性存在。

在叙利亚,“伊斯兰国”失去了其哈里发政权的“首都”拉卡和几乎所有控制领土。现在,它已经裂变为一些小的“细胞组织”并适应了游击战术。他们虽然没有之前那样强势,但以这种方式实现裂变,将更加难以被清除。日前,“伊斯兰国”在南部斯维达省对当地36名德鲁兹妇女和儿童实施了绑架。IS武装人员还为绑架的人质专门制作了视频并通过社交网站发布。视频中,其中1名妇女的脸上恐惧地流露出渴望求生的神情。这些视频的散布,有利于 “伊斯兰国”在全球范围传播恐惧。同时,他们也利用人质向叙利亚政府军提出了交换条件,包括释放与极端组织有关的IS武装人员,以及停止对其在大马士革南部最后一个据点的攻击。

从“伊斯兰国”的兴衰轨迹看,IS作为一个极端组织,必须在混乱和无序的环境中才能不断壮大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伊斯兰国”想要再次崛起,必须借助游击战和恐怖袭击,激化族群和教派矛盾,在整个中东地区制造持续性混乱和无序。

发动强大心理攻势,招募潜在支持者

从另一个角度看,“伊斯兰国”重要的存在基础,是有更多武装人员的加入,因此利用社交网络对潜在招募者发动强大的心理攻势变得十分关键。几乎失去了全部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没有了石油收入作为资金保证,“伊斯兰国”手中仅有的手段就是鼓舞士气。对其过去取得的成果进行回顾,对当下面临的困境做出有利解释。美国兰德公司恐怖主义问题专家科林•克拉克认为,目前“伊斯兰国”将重点投入宣传领域,为“触底反弹”奠定基础。

“伊斯兰国”宣传的惯有手法是将“行动失败”叙述为“战略胜利”,通过对过往取得成果的叙述提振士气,获取潜在的支持者,号召其采取行动。他们注重强调过往历史的辉煌,将现实困境界定为最终胜利道路上遇到的曲折。他们十分注重对于胜利和失败的理解。“伊斯兰国”的发言人阿德纳尼就曾强调,“胜利确实是击败对手。但是,失去土地就是被击败了吗?已经获得的城市被夺走就是失败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失败是失去意志力和战斗的愿望。”美国前驻伊拉克和阿富汗大使瑞恩•克劳克也曾表示,“失败只有在失败者眼中,才有意义”。

在现实中,“伊斯兰国”会不断强化两个议题:一是哈里发政权,二是实践道路。在阐述哈里发政权时,他们会十分强调此前建立的“哈里发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在阐述实践道路时,他们会竭尽全力颂扬支持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宗教意义。哈里发政权和支持者行动之间又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哈里发政权过去取得的辉煌是由于支持者虔诚的奉献,而哈里发政权的建立使支持者的献身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在当前面临的“挫败”时期,“伊斯兰国”特别强调领导人巴格达迪此前带领组织如何从上一次失败中走出来的经历。

这种宣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吸引跨国支持者,也将特定人群锁定为招募对象。克拉克就认为,这样的宣传有利于“伊斯兰国”直接影响欧洲年轻一代,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的很多青年人都可能成为其潜在的支持者。以法国为例,巴黎郊区一个孤儿院中的50名法国孤儿的父母,就死于叙利亚和伊拉克战场。同时,中东地区的教派矛盾给“伊斯兰国”的招募提供了土壤。当叙利亚和伊拉克的逊尼派穆斯林感受到非逊尼派政府的压制后,“伊斯兰国”会不断提醒逊尼派穆斯林在他们的统治下的“荣耀”,虽然那种统治充满了扭曲、惩罚性杀戮和对嫌疑者的严刑拷打等等。

休眠的“伊斯兰国”依然可能复苏

事实上,化整为零的极端组织更加难以应对。目前,“伊斯兰国”采取的主要战术已经变为“游击战”和“运动战”。虽然叙利亚和伊拉克在外部力量强有力的支持下,在打击“伊斯兰国”的战斗中取得了重要胜利。但也应该看到,“伊斯兰国”并没有失去存在和再次崛起的土壤,其存在的基础就是怨恨和不满,他们又通过各种手段放大这种情绪。他们的潜在支持者可能是教派矛盾的利益受损者,可能是对政党和政府不满的年轻群体,也可能是整个中东乃至欧洲地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追随者。只要能够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伊斯兰国”即使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却依然可以在适当时机实现强势复苏。

有历史学者形象的将叙利亚和伊拉克这样的中东国家,比喻为“马赛克式”的国家。“伊斯兰国”崛起和壮大,实际上也在拷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干预政策。这些民族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的族群和教派,相互之间存在着隔阂与矛盾,这些族群和教派需要依靠强势的中央权力拼凑起来。然而,美国等国家推行 “西方民主”实际上削弱了国家权力,致使不同族群和教派本就不牢固的国家忠诚度出现偏移。族群和教派冲突被重新点燃,很多中东地区的主权国家面临严重的社会“碎片化”趋势。在局面几乎失控后,西方国家再进行外部干预,使这些国家中央权力的合法性大打折扣。因此,根除极端主义的关键,是在中东地区打造强势的中央政府,提升其现代治理能力,着手解决社会难题,培养国民的国家观念,用国家观念去抑制或替代族群和教派观念,进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以色列海法大学亚洲研究系博士后)(主编商灏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