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我不反对电动化,但我更支持甲醇汽车
“35份?那是公开的,不公开的还有很多。”3月2日,政协开幕的前一天,坐在洒满阳光的会议室内的李书福,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这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他第15次进京参政议政,从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始,身为吉利集团董事长的李书福就多了一重身份——全国政协工商联界委员。“我提了很多有利于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提案,出了不少成效,也解决了很多实际性问题。”
算上今年提交的关于自动驾驶和推广甲醇汽车的两件提案,15年来,李书福公开提交的提案已多达35件。倘若把这些提案简单梳理并分类,不难看出李书福参政议政的心路历程。
“一号”提案:剑指丰田
2003年3月3日,李书福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坐进了人民大会堂。之前,他向全国政协提交了自己的“一号”提案。
提案不长,只有薄薄的两页半纸,主题似乎也和汽车无关——“关于加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提案”。“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开篇陈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后,李书福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份提案的核心——“切实加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2001年11月10日,在李书福第一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前二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也就在前一天,几乎投入了全部身家的李书福终于获得了轿车项目“准生证”。“这要托WTO的福。”多年以后,每每谈到那一刻,李书福总是念念不忘。
WTO是一把双刃剑。打开国门的中国汽车业在入世翌年迎来了井喷,轿车产销首破百万辆,同比猛增56%。“新品开发和成本控制推动了产品的销售。”当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现在已是广汽集团董事长的曾庆洪分析说。
刚刚正式获得轿车资质的吉利,也赶上了这波行情。2002年,吉利全年销售4.78万辆。
然而,“树大招风”。“在我国,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持续增加产业研发投入,逐渐掌握关键技术的形势下,他们(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利用中国企业传统上比较害怕诉讼的心理以及不熟悉WTO诉讼的劣势,采取知识产权诉讼的手段,争取战略主动,有效打击甚至拖垮中国国内商业竞争对手。”在“一号”提案里,李书福直接把剑指向了丰田,“中国民族汽车生产企业便成为丰田公司抢夺中国市场的首要打击目标,而吉利集团则成为丰田公司选择的突破口。”
熟悉中国汽车工业的人,自然都知道那段历史。2002年12月,丰田一纸诉状把吉利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吉利构成商标侵害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索赔1400万元人民币。最终吉利赢得了这场官司,只是不知道这是否和提案中的最后一句话有关——“有关日本丰田公司与中国吉利的知识产权纠纷案正在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我们提请全国人大发挥职能,加强对我国知识产权的监督和指导……”。
这是李书福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参政议政,一件标题看似与汽车业无关的提案,却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吉利,也挽救了自主品牌。
“最得意”提案:“路条”和年检
都说“第一次”最难忘,但在李书福心里,印象最深的提案却是“大货车路单和汽车年检。”
“大货车路单”提案的全称是“关于取消或规范‘道路货物运单’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提案”,于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与这一提案同时提出的还有另外一件关乎吉利及自主品牌汽车命运的提案——“关于加大保护和扶持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力度的提案”。
然而,两件提案中,“不务正业”的那件却让李书福在时隔12年后仍然津津乐道。
这件通篇不足千字的提案,来自李书福的无心之举。2005年年初的一天,李书福偶然发现吉利的一名大货车司机在非常认真地填写着一份单据,好奇心大发的他不禁凑上前问个究竟。“我说你(司机)填什么,他(司机)说路单。我说为什么要填?他说不知道,反正路上要填,我说如果不填呢?他说要罚款500(元)。”
一番调研后得知,司机填写的是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道路货物运单使用和管理办法”中的单据。“办法”原本是计划经济时代为防止企业偷税而制定的配合税务部门的一个政策,但在国家税收改革后,道路运输已无需再填写路单。“可是他们忘了有这件事情,交通部根本就忘了。”
正是这一无心之举,促成了提案提交一个月后交通部2005年第6号令废止了这一延续近十年的“路条”。“我写这个提案很有意思。”十多年后,李书福依然开心着。
比“路条”更让李书福感到开心的是,在2014年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现行机动车年检制度改革的提案”。在提案中,李书福建议:取消小型、微型非营运乘用车及摩托车年检,并推进机动车年检制度的市场化运营。
“以前车子每年要年检一次,现在变成了(新车)六年检一次,这就是我提的(提案)。”2014年4月,公安部一纸通知,“自2014年9月1日起,试行6年以内的非营运轿车免检制度”。
但在当时,李书福并没有公开这份惠及民生的提案,“我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公开以后很多检测站(场)的老板要骂我,把他的生意搞少了。”说到这儿,李书福露出了他标志性的笑。
这是李书福“最得意”的两份提案,都关乎民生。
“最执着”提案:甲醇汽车,中国应自信
在李书福所有公开的35件提案中,有四件主题相近的提案分别出现过二次,其中,与其所在的汽车行业有关的为自动驾驶和甲醇汽车(以甲醇为替代燃料的汽车)。相比近几年才热起来的自动驾驶(李书福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各提交了一件有关自动驾驶的提案),甲醇汽车是李书福所一直关注的。
早在2009年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李书福便提交了“关于尽快出台甲醇车国家标准的提案”;八年之后,李再次就甲醇汽车提交了名为“关于加快在全国推广甲醇汽车、发展甲醇替代燃料的提案”。
在今年的提案中,李书福陈述了发展甲醇汽车的三大理由,并提出了“尽快推动甲醇车在全国的市场化运行、将甲醇作为战略性替代能源纳入交通燃料体系”等四条具体建议。
倘若说自动驾驶的提案关乎整个汽车产业的未来,那么屡屡提到的甲醇汽车则似乎有为吉利“谋私利”的嫌疑。
2015年7月3日,吉利以4550万美元收购了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冰岛碳循环国际公司(CRI)的部分股权。这家诞生于2006年的地球最北端的公司,主营业务正是生产清洁甲醇燃料。彼时,吉利在声明中称,希望与CRI开展合作,同时研发并推广100%甲醇燃料汽车在中国、冰岛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使用。
“绝不是因为吉利生产甲醇汽车,我才讲这个话(提案促进甲醇汽车推广)。”李书福像受了委屈的孩子,“甲醇汽车的推广应用关系到整个国家能源多样化战略和能源安全以及整个中国的环境保护。”
把甲醇汽车上升到如此高度,李书福是有科学依据的。“甲醇的全球储量非常大,并且是可循环的。甲醇还可以变成氢燃料电池的能源储备,氢燃料电池就是用氢气,氢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的。”李书福滔滔不绝,不仅例数了甲醇的“价值链”,甚至还化身为化学老师,“二氧化碳和氢反应就合成了甲醇(CO2 + 3H2 =>CH3OH + H2O)。”
然而,这一现实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至今却仍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在李书福看来,原因只有一个——国家有关部门缺乏自信,“他们总是会问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不用甲醇汽车?他认为美国不用,一定有问题,中国就不能用。”
在“两会”前再次“放炮”的李书福,在未来还会继续执着于甲醇汽车吗?答案是肯定的。
数说“两会”:
15年35件提案 李书福参政议政这些年都较了哪些真儿?
最关注:汽车业
在李书福所有35件公开提案中,涉及“汽车”的有14件,占全部提案的40%,居首位;“民生”、“交通”、“法制”各5件,并列第二。身为全国政协工商联界汽车业的代表,李书福对本行业的关注无可厚非。
最执着:甲醇汽车、出租车、个税调整和自动驾驶
这四个主题的提案各两件,体现了李书福对相关主题的持续关注。“我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出租车),(现在)基本上达到目标了。”谈到“执着”的结果,李书福笑了。
最“高产”:2009年5件提案
2009年两会,是李书福历年提案“最高产”的一年。这一年,他一口气提交了5件提案,涉及农村基建、反不正当竞争法、公交系统及甲醇汽车等各个领域,充分显示了他参政议政的热情。
最热度:2016年汽车业代表委员热度传播量第一
李书福向来不缺热点,从最初的“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到“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再到预言通用、福特的破产……都给业界留下了不少谈资。近些年,李书福低调了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其在业界的影响力。(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报社有数汽车舆情监测室)
编辑:于建平 主编:寇建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