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处理“僵尸企业”利润回升 中粮集团旗下12家企业引资混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晓岩 北京报道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粮集团除了上任一位新董事长之外,更多的关键词是“卖”,即卖掉不赚钱的子公司。事实也证明,这种效果很明显,根据中粮集团公布的2016年业绩显示,实现利润总额61.5亿元,同比增长79%。
随着这份业绩报告出炉的同时,国资委也透露,目前中粮已完成巧克力、方便面、羊绒、木材、利海船务等业务的退出,2016年共完成36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任务。
启动“瘦身”战略
中粮强调,在聚焦核心业务的同时,中粮在2016年坚决淘汰退出非主业低效资产,大力推进“僵尸”和特困企业专项治理。“针对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积极探索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产权转让等多渠道的国有资本退出方式,逐步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目前,已完成巧克力、方便面、羊绒、木材、利海船务等业务的退出,2016年共完成36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任务”。
此外,在2016年,中粮同时还表示,将减少法人户数与“僵尸”和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协同推进,对已纳入集团整合重组退出类的企业,按照既定方案推进。全面梳理排查特殊目的公司、离岸公司、项目公司,进一步规范管理要求。对于无经营场所、无业务和无营业收入的空壳公司,坚决清理注销。数据显示,截至11月,集团已减少法人75户。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就在本月,北交所挂出信息,中粮五谷道场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及5367.9万元债权正式挂牌出让,转让底价为7118万元。五谷道场曾为昔日知名的方便面品牌,中粮其后入主,但近年来持续亏损。其2015年和2016年1-11月净利润分别为-1.9亿元和-315.83万元。
对此,中粮方面强调,要把加快“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作为“牛鼻子”,大力推进“僵尸”和特困企业专项治理。清理亏损资产的同时,中粮集团强调要聚焦主业。
2016年,中粮还重组了另一家通行业央企——中纺集团,国内油脂加工产能达到2400万吨,整体市场份额提升至18%,成为国内第一;重组后的棉花业务产业链条,占据全球近10%市场份额。
按照中粮方面的规划,中粮集团将大力推进国际国内一体化,产区销区一体化,储运加工一体化。与中纺实现战略重组后,中粮集团国内油脂加工产能达到2400万吨,整体市场份额提升至18%,成为国内第一,位居全球油脂加工企业产能前列;重组后的棉花业务产业链条,占据全球近10%市场份额。双方覆盖全球主要产区和销区的经营网络对接,进一步完善了中粮的全球布局,使之在粮油领域具备更强的上游掌控能力、物流保障能力、综合加工能力和市场覆盖能力。下一步,中粮将对旗下粮贸、油脂、饲料、棉花等业务实施深度整合,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混改初见效
本报记者此前曾做过报道,2016年,中粮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总体方案出台,目标是改组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管理模式从管资本、资产向管资本转型,生产运营商业模式向专业化公司转型,企业定位向承担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功能转型,发展模式向内涵式提质增效转型,将中粮集团打造成国际大粮商。
此次业绩公布的同时,中粮也向外透露了混改的进程。目前,中粮集团营收50%以上来自于海外业务。2016年,中粮集团相继全资收购来宝农业和尼德拉农业,为顺利推进国际国内业务整合奠定了基础。同时,集团已与5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农产品贸易。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中粮集团营收50%以上来自于海外业务。在2016年,中粮集团相继全资收购来宝农业和尼德拉农业。
按照中粮集团的规划,下一步,集团将围绕实现十三五“一带一路”规划明确的“1355”指标,即新增投资100亿元、完成粮油经营量3000万吨/年、食品进出口50亿元和服务贸易收入50亿元。并将围绕“三条主线”布局和推进重点项目,其中:北线的远东及黑海地区计划投资60亿元,以仓储物流设施为主,重点关注俄罗斯的非转基因大豆,乌克兰的小麦、玉米和葵花油,白俄罗斯的乳业和肉食,罗马尼亚的玉米、小麦和葵花籽等品类,计划新增;中线的中亚地区计划投资10亿元,以仓储物流设施为主,重点关注哈萨克斯坦的优质小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品类;南线的东南亚地区计划投资30亿元,以农产品加工设施为主,重点关注泰国的大米和木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等品类。
同时,中粮集团也透露,混改正在前进过程中,当前,中粮集团下属18家专业化公司中已经有12家通过不同形式引入外部资本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2016年中粮集团所属四家专业化公司中粮置地、中粮工科、中粮肉食、中粮包装通过不同形式引入外部资本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此次混改,四家公司共获得八位投资人总计约103.5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及员工持股平台约5.027亿元人民币的出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