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苏尔大决战,ISIS疯狂血洗中东多地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1-05 16:45:54

摘要:困兽犹斗,垂死挣扎,这是一般的战争规律。对于“伊斯兰国”武装这种恐怖组织而言,眼下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大失败前夕的绝望特征。1月2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南部城市纳杰夫的什叶派居民区,连续发生两次自杀式袭击,造成40多人死亡,近百人受伤。

摩苏尔大决战,ISIS疯狂血洗中东多地

马晓霖



困兽犹斗,垂死挣扎,这是一般的战争规律。对于“伊斯兰国”武装这种恐怖组织而言,眼下正日益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大失败前夕的绝望特征。1月2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南部城市纳杰夫的什叶派居民区,连续发生两次自杀式袭击,造成40多人死亡,近百人受伤。此前,2016年岁末最后一天,巴格达也曾发生两起袭击,导致28人死亡,53人受伤。2017年1日凌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最大的夜总会遭遇袭击,造成来自十余个中东国家的39名平民死亡。

初步情况表明,这几起年关恐袭,均为“伊斯兰国”武装及其外围组织所为,是对反恐联盟总攻其伊拉克最后据点摩苏尔的最新一波报复。中东反恐东线大决战锁定摩苏尔,但是,恐怖袭击正在以外线、多点和频发的特点酝酿着新高潮。

10万联军围城巷战,

惨烈争夺摩苏尔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是底格里斯河上游尼尼微平原的一座历史名城,据首都巴格达约400公里,河东的尼尼微遗址曾是亚述帝国都城。这座城市战前约有200万人口,居住着阿拉伯人、亚述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库尔德人、雅兹迪人、沙巴克人、诺斯替教徒、切尔克斯人等众多民族,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和宗教场所,堪称中东民族与宗教博物馆。

2014年夏天,“伊斯兰国”在伊拉克西北部快速扩张后,夺取了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多个城市,这座盛产石油的北方重镇从此沦为该组织在伊拉克境内的大本营,大约50万人口在战乱中流落他乡,其中包括10万基督徒。“伊斯兰国”武装不仅对城内外控制区的少数宗派进行残酷的宗教迫害、压榨、驱逐甚至杀戮,而且相继摧毁了一大批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遗存,包括圣经旧约时代的约拿、但以理等先知墓、亚述艺术博物馆以及多个清真寺。

2016年10月16日,在摩苏尔沦陷近两年半后,陆续收复其他城镇的伊拉克政府及国际反恐联盟,调集10万大军完成了对该城的四面围困,并发起被一再拖延的攻城战,揭开了摧毁“伊斯兰国”武装东部大本营的决战序幕。据报道,除伊拉克军警和周边库尔德、亚述民兵武装外,来自境内外的什叶派武装也投入了战斗。美国派出4000多名军事顾问对伊拉克一线作战部队提供各种作战指导,并协同法国、土耳其等反恐联盟成员提供强大的后勤援助和火力支持。据估计,“伊斯兰国”武装在摩苏尔城及周边地区的兵力大约5000人,但他们大多都是久经战阵的亡命徒,单兵作战能力不容小觑。

尽管攻守双方力量、装备和后勤供给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然而,摩苏尔争夺战注定是一场惨烈而艰难的当代围城战。“伊斯兰国”武装将全城百余万平民扣为人质,强行将交战区居民滞留在建筑顶部,遏制反恐联军的空袭和远程炮火优势。不仅如此,“伊斯兰国”武装还挖掘了大量地下掩体和坑道,并打通邻近建筑,将整个城市改造成立体堡垒。并埋设了大量爆炸物,大街小巷也布满路边炸弹和地雷,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伊斯兰国”武装还机动出击,化整为零,以数人为小分队,配合以迫击炮和狙击枪,展开城市游击战,发起近距离、精准甚至自杀式袭击,迟滞攻城部队进剿速度。

反恐联盟无疑拥有足够民兵和强大火力,但是,面对这种罕见的非正规巷战,这些优势几乎荡然无存。由于忌惮平民安全以及不必要的兵力损伤,攻城力量被迫投身十分棘手的巷战,逐区、逐街、逐巷、逐屋与顽敌争夺,战线推进缓慢。据报道,整个摩苏尔约有20万栋大小建筑,以平均每栋6间房屋估算,总数可达120万间。每间房屋都被用作进攻退守的据点,迫使攻城部队逐屋清理和推进,特别是人口比较密集的河西新城区,如果急于速战速决,无疑将玉石俱焚,使平民和反恐部队蒙受严重伤亡。

从战役发动开始,双方为了争夺摩苏尔外围据点就陷入耗时十余周的阵地战,直到2016年12月29日,攻城部队才夺取东城局部地区,当局也宣布第一阶段战事结束。1月2日,当局称解放区已经扩大并覆盖东区60%的面积,同时宣布开启第二阶段战幕。第一阶段另一重大进展是,连接东西城区的几座桥梁被联军摧毁,形成两个局部战场。以底格里斯河为界将摩苏尔一分为二,主观上的确切割了“伊斯兰国”武装的完整防线,有助于划片精细化推进,并形成局部装备和人员优势各个击破,但是,对于从北、东、南三个方向主攻的部队而言,这也客观上形成一道天然障碍,同时阻断了西区大量居民的撤离后路。伊拉克政府曾多次劝降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但收效甚微。官方因此谨慎估计,要收复整个城市,至少还需要3个月。

多地恐袭,

“伊斯兰国”不甘坐以待毙

自2016年11月起,“伊斯兰国”武装对反恐联盟的决战清剿还以颜色,派人渗透到巴格达等后方城市,策划各种形式的袭击,使伊拉克遭遇自2003年以来最密集的血腥袭击浪潮。年关前后在伊拉克、土耳其、埃及等地连续遭袭,是“伊斯兰国”武装扩大袭击范围、提高袭击频率和制造更大杀伤与恐怖效应的小高峰,它预示着伴随摩苏尔争夺战的天平逐步倒向反恐联盟,“伊斯兰国”武装正在实施新的反攻战略。

首先,抱残守缺,不会轻易交出控制区。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割地、建国、定都、称王,是“伊斯兰国”快速扩张并取得空前胜利的标志,因为这是恐怖组织首次在两个主权国家建立跨境成片根据地并进行政权化管理,对传播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吸附和激励更多激进分子加盟具有重大意义。一旦失去摩苏尔和拉卡等仅存的大中城市,则意味着其势力盛极而衰。因此,他们必定不惜代价坚守到底。

其次,避实就虚,外线作战,釜底抽薪。“伊斯兰国”将调动部分外围力量,渗透到伊拉克及其他反恐联盟国家腹地发动密集而残忍的袭击,以图挫伤围城部队信心,分散围城有生力量,分裂反恐松散联盟,使这场最后决战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甚至迫使反恐部队退出战场。

第三,“众包”恐袭行动,强刷存在感。“伊斯兰国”武装有可能号召、迷惑更多追随者,接受其意识形态和行动方式,以独狼式、自杀式、连环式等多种袭击样态,对其公布的所谓合法目标下手,渲染其不仅存在而且无处不在。这个套路,在2016年斋月期间,“伊斯兰国”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过实战排练,造成严重杀伤和巨大恐慌。

纵观中东反恐战场总形势,“伊斯兰国”武装的确已日薄西山,颓势毕现。在伊拉克战场,摩苏尔总攻纵然推进艰难,但开弓已无回头箭,胜利只是时间和代价问题;而叙利亚战场,政府军在俄罗斯、什叶派武装大力支持以及土耳其战略倒戈配合下,已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并迫使温和反对派参加阿斯塔纳和平谈判,尽管进程曲折,但有望达成和解并合力围剿“伊斯兰国”最后双城拉卡和代尔祖尔。乐观估计,今年上半年有望彻底收复摩苏尔,如果叙利亚朝野双方在上半年达成妥协,下半年也将在其境内荡平“伊斯兰国”武装。

(作者为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