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CDS若能“忽悠”来外资就算成功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6-09-26 19:48:33

摘要:国际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的不良资产向来就比较感兴趣,而一旦推出CDS,资金就有可能进入,这对人民币汇率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CDS若能“忽悠”来外资就算成功

华夏时报 冉学东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终于推出了CDS,这个工具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之后就已经酝酿,但这几年又停止了,估计是因为管理层曾对这个衍生产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顾虑,但现在最终仍推出了该产品,可见管理层对金融市场对外开发的决心还是很大的。

不过此时推出CDS,笔者听到的都是反对的声音。尽管CDS有缓释或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它并没有完全消灭风险,反而是金融衍生品将CDS镶嵌其中,一旦发生CDS违约现象风险会进一步放大,并传染给其他机构。比如美国当年的次贷危机就是如此,它把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传递给银行、投行和保险公司等等,风险最终扩大到了欧洲和日本甚至全世界。

CDS为什么这么厉害?首先看其定义。CDS可以被看成是贷款保险,简单来说,买方在有抵押物的情况下借款给第三方(欠债人),而又担心欠债人违约不还款,就可以向CDS的卖方购买一份有关该债权的合约。买方会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卖方则向买方承诺,如果在合约期所指定的资产出现了信用事件,就会向买方赔付相应的损失。

这个工具的意义是:一个债券持有者或者债权人如果担心债务到期不能收回就可以买一个CDS,这样债务违约风险就分散给了CDS的出售人,也就相当于签订了一个保险合同,CDS的出售者还可以把这个合约打包成其他投资产品卖给其他普通投资者。

笔者猜想管理层之所以现在冲破重重阻碍并最终推出CDS,关键是在考虑金融机构风险如何分散出去的问题,比如今年以来国企发生了多起债券违约事件,而地方债务问题又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此外,房地产的泡沫也堆积得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中国缺乏投资理财产品,居民大量储蓄只能进入房地产投机,导致房地产价格飙升,大量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导致银行资产庞大,消耗银行资本金,压缩银行未来创造资产的空间。

我们知道,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房地产领域的次级债券引起的,导火索就是CDS衍生产品。由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AIA和美林证券等金融机构都是CDS的投资者,因此他们很快进入危机状态,最后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倒闭,而AIA和美林证券则在美国政府的救助下活了过来。

此后,美国在美联储推出几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很快恢复,此次华尔街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并没有造成伤筋动骨的危害,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购买CDS的不仅仅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大量CDS被欧洲和日本的金融机构购买,美国金融危机刚刚有所缓解,就出现了欧洲的债务危机。

可以说,如果没有CDS的传导,美国的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恢复那么快。

笔者认为,中国在构建国际化的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将风险缓释到国际市场,让国际机构在中国赚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一些国内经济发展的风险。

其实已有相同功能的政策出台,比如今年4月央行同时发布了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的业务流程。从业务流程来看,开放的力度比较大,主要体现在投资额度、交易品种、资金可自由汇出方面。资金可以用于境内或汇出境外,无需相关管理部门批准。该政策可以让人民币成为别的国家外汇储备的构成,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另外,境内债市的波动又能让境外机构承担一定的风险。

境外资金再次进入中国也不是没有可能,相对于欧美日国家的负利率,中国目前的利率市场还具有一定优势。而从外汇局透露的数据来看,今年前半年资金流出有所缓解,并已有企业融资资金的流入。以进口企业的跨境融资为例,今年3月份起,我国进口企业通过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等开展的跨境外币融资余额开始回升,目前已持续了6个月,说明这类境外融资资金重现流入。

国际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的不良资产向来就比较感兴趣,而一旦推出CDS,资金就有可能进入,这对人民币汇率也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