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专访“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 文化金融发展难点:信息不对称

作者:魏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2-03 00:18:47

摘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金融在近期再度成为焦点,而即将成立的“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或许将为文化金融研究探索一条新路。

专访“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 文化金融发展难点:信息不对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cc)特约记者魏晋北京报道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26日公布的数据,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39万亿,占GDP的3.76%,比上年增长12.1%,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金融在近期再度成为焦点,而即将成立的“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或许将为文化金融研究探索一条新路。就此,“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金巍对《华夏时报》发表观点。

《华夏时报》:为何创设“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这样一个平台?

金巍:这主要基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和文化战略背景。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3年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就可能达到5%,而且预计其中的内容产业部分将接近60%,这个是硬指标。如此庞大的产业需要文化金融,需要资本市场融合度。金融和资本是产业的血液,文化金融学术领域还需要加强跨界研讨和交流。作为一个非官方、公益性的组织,“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希望能为政府决策部门、金融机构、文化企业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文化金融领域高端学术研讨与交流平台。

《华夏时报》:我们看到论坛是由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筹)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在发起人名单里有很多知名机构,其中,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英影视投资基金似乎显得很特别,他们将在论坛中发挥何种作用?

金巍: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研究者,我一贯认为产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在于植入经济逻辑和资本市场规则。没有经济学家和金融学者的深度介入,文化产业研究很难有大的突破。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集聚了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他们通过“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等形式推动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他们乐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去年还有专门的课题研究并有成果发布。他们的加入使得“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有了非常珍贵的经济与金融背景和资源。

中英影视投资基金是在中国政府及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习近平主席今年访英期间成立的。这个基金由中国北京中泽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联合英国有关机构合作成立,按计划基金总规模在2020年达到150亿元人民币。我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在文化方面希望加强国际合作,所以该基金参与发起“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能够推动我国影视金融领域研究和实践,由此促进中英之间的影视产业交流。我们的论坛将来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探索影视金融,这是文化金融分业领域的突破点之一。论坛也希望通过中英影视投资基金的渠道,加强中外文化金融合作,论坛的未来需要国际化。

《华夏时报》:一个高水平学术平台需要高水平学者群体参与,除了媒体已经披露的文化产业权威专家外,“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还有哪些核心专家?

金巍:这是个很强大而务实的群体。论坛共有成员50人,其中创始成员20人,包括了金融、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等各界的专家学者。创始成员中大部分都是经济学家、金融学家与投融资专家,如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杨涛、中国民生银行文化金融事业部总裁万晓芳等;而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王广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家、副院长、众筹金融理论创立者杨东教授等是我们的创始理事。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领军人物,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必须跨界,这么多经济学界、金融界权威人士能够关注文化金融是非常值得欣喜的事。

《华夏时报》:你怎样看当前中国文化金融的发展趋势?论坛将会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金巍:总体上,文化金融发展趋势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主体下沉,聚焦版权。现在看,文化产业发展不能指望银行信贷资本,甚至不能多度依赖VC和PE。所谓主体下沉,是指文化资本市场上起主要作用的资本主体正在从政府资本、金融资本等下沉至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事实上,当前文化产业最活跃的就是众筹模式和天使投资,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正在被激发,众筹的兴起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特性决定的。姚余栋曾阐述,中国的文化产业金融的基本模式将进入“筹-投-贷”通道,能够激发资本活力的众筹金融是第一位和最重要的,然后才是风投,最后才是信贷。信贷和风投可能都需要根据众筹的市场风向做出抉择。聚焦版权,是因为版权是文化金融的核心,是文化金融体系建设的基石,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事实。目前资本已经趋向于追逐影视、动漫、游戏、综艺、衍生品构成的强IP产业链,这是版权与金融的关系的重要表现。

论坛未来关注的重点也是“主体下沉、聚焦版权”。论坛成立后,将更多关注如何发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研究探讨新金融尤其是共享金融、众筹金融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分业上,论坛会重点关注影视、戏剧舞台艺术、动漫以及传媒等内容产业。我们同时会关注文化金融政策研究、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金融等相对宏观的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比较起来,我们会更加注重“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是什么”的问题。

《华夏时报》:当前背景下,推动文化金融发展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哪里?

金巍:最大的难点还是如何破解信息不对称。障碍首先在人,拥有金融与资本话语权的人对深度介入文化产业研究和实践还缺乏足够的动力,这必须通过有效的平台加强交流和沟通。“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至少希望在学术研讨这个层面上,突破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什么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参与发起论坛?就是希望能推动更多的经济学界和金融界人士与文化产业界实现无缝对接。

其次是机制,没有机制性破解方案,也就没有信息对称,很多民间资本也无法释放,比如股权众筹在政策上就遇到很多困难。通过加强研究,通过关注主体下沉和聚焦版权的趋势,积极进行政策、机制研究,推动改革,我们应该能探索一条有特色的文化金融发展新路径。

《华夏时报》:“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将如何运作,目标是什么?

金巍:长效化、机制化是我们这个论坛的特点。作为常设平台,论坛的学术研讨活动将非常密集,计划每年大大小小的活动要有十几个,有季度圆桌研讨会、成果发布会、年会等,还会有定期的沙龙性活动。论坛是公益性平台,所以需要依靠论坛发起单位和成员的群策群力。论坛的研究和交流成果将定期发布,并提交相关决策层参考。论坛的目标是建设成为文化金融学术研讨、文化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新金融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的新型智库组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