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引爆思想激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湘莲 李 叶 北京报道
保罗·克鲁格曼5月10日首次造访中国。民生银行和《华夏时报》广发英雄帖,中国国内经济学界顶尖的专家、学者纷纷应邀赴会,与其展开思想激辩。中国的新闻媒体也不失时机,与其进行观点的正面交锋。
民生银行副行长毛晓峰表示:此次举办“2009年中国民生银行‘非凡财富’保罗·克鲁格曼中国周”活动,就是要给客户搭建一个与世界顶级经济学家交流的平台,为客户提供非凡专享服务,帮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且相信民生银行的客户可以从克鲁格曼先生那里获得收益和启迪。
《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先生则说道:“克鲁格曼猜中了金融危机的上半场,我们更关注的是下半场怎么了结?我们怎么走出衰退?全球经济什么时候复苏?中国经济今后充当什么角色?这是我们所关心的。所以,我们现在把他请过来,给大家解疑答惑。”
“我需要点时间来冷静”
“你们太热情了,有如这热情的天气,我需要点时间来冷静。”克鲁格曼坦言,由于一下飞机就有着很紧凑的行程安排,所以他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虽然他这样诚实地表述他的观点,但是“热情的中国人”对他可没有丝毫“怠慢”,早早地张开了“天罗地网”,做好了准备“拷问”他一番的准备。
11日早上六点多,北京的金融街显得很安静,空气也很好,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进入威斯汀酒店,记者才发现,很多媒体早已摆开龙门阵,占据了“风水宝地”,“抢”新闻其实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专访室里,路透社和凤凰网的工作人员早已摆好了摄像器材。路透社更是派出了在《纽约时报》开专栏的主编与克鲁格曼面对面进行采访。
九点论坛才开始,但是八点多参会的人员陆陆续续地就开始签到入场了,他们大多为金融机构或者企业的中高层以及民生银行的贵宾客户。
民生银行的贵宾室里,主办方的领导和众多经济学家与克鲁格曼开心地沟通着对于中美两国银行业的一些见解。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先生是最活跃的对话人物,他和克鲁格曼就有关美国的银行压力测试结果进行探讨。对此,克鲁格曼表示,未来两年美国银行并不会全线崩溃。“我还是比较同意压力测试的结果,但是我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正能熬过未来两年。”
“保罗·克鲁格曼中国周”北大分会场活动的地点选在光华管理学院。本次活动主题名为“新格局下的中美经济未来”。
“克鲁格曼来了!”随着工作人员的一声号令,专访开始。
“请问克鲁格曼,在您看来,奥巴马政府的政策怎么样?”生怕失去机会,本报记者抢先一步问道。
“在《纽约时报》最近的专栏上面您说您并不相信美国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是不是银行系统还是很差?”其他媒体的记者也都纷纷发问。
“你们实在太热情了,我想我需要冷静下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不失幽默的克鲁格曼在面对媒体发问时,不时地抖抖自己的西装,摸一摸自己的皮鞋。
半个小时的专访过后,克鲁格曼走进会议室,那里迎接他的是更加热烈的场面。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华佗CEO论箭组委会首席专家严介和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等业内名流都亲临现场。
与中国学者针锋相对
最精彩的当然要数论坛上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与克鲁格曼的对话了。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中粮君顶酒庄总裁陈云昌、著名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与克鲁格曼展开的激烈对话让更多的听众兼听则明,不同的声音让大家深受启发。(详见本期26、31版)
和提问者斗智斗勇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一场高端对话,作为普通的投资者不是只有旁听的份儿,现场的听众也有提问的机会。
当主持人芮成钢一宣布提问开始时,现场的工作人员就有点应接不暇了。
“对于中美两国在经济刺激政策上的对应,您怎么评价?”一位抢得先机的现场观众快速而简单地提出他的问题。
“美国政策当中还包括减税,但是不是核心的部分,最主要的部分是公共的支出。美国的基础设施的支出还没有开始,有一些项目刚刚获得资金的资助。”克鲁格曼有备而来。
提问的环节变成了在场听众们斗智斗勇的考验,一位民生银行的客户在抢到提问麦克的时候,问道:“您会不会建议美国人把他们的资产转移到中国这个有庞大的内需做保障的国家?”
克鲁格曼笑了,他或许也觉得面前的这个中国人很可爱。继而笑着回应:“简单地说,不会。”
“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小的人,我不建议他们买非常复杂的投资产品。”克鲁格曼给出他的投资建议,并表示他自己买了一些公司债券,也买了一些政府债券。
“除了我的悲观的态度,我觉得美国政府还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我并不特别担心。”克鲁格曼这样评价自己所在国家的经济政策。
有限的时间自然只能回答有限的问题。坐在记者身边的一位年轻的女听众最终还是没有抢到提问机会,记者不忍心看她失望,于是跟她说:“我可以试着帮你问问。”
“作为报忧不报喜的乌鸦嘴,您为什么总是会预言危机呢?是你整体悲观的人生态度决定的吗?还是你认为预言危机会让人印象深刻,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她兴奋地把问题告诉记者,一扫脸上的失望,并拜托记者一定要帮忙问到答案。
记者不负所托,终于问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克鲁格曼幽默地说:“因为危机更有意思,好天气没有什么意思,但是飓风、暴雨就会激起人的兴趣。”他表示,他总是关注潜在的危机是因为这可能对于世界将来更为重要。
“在过去要想了解危机现象,我得乘飞机到雅加达或者是委内瑞拉。现在我只要坐火车到纽约就可以到危机的中心,所以说我得非常感激世界经济的走势。”克鲁格曼这时候体现出一个亲历危机身处危机中心的经济学家的调皮与诙谐。
由于主会场场地有限,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在北大开辟了很多分会场,分会场只能通过大屏幕一睹克鲁格曼的风采。即便如此,分会场也是人满为患。
在分会场,记者遇到了北京大学的教师王女士。王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名额限制,自己没有机会到主会场就坐。“但是在分会场也一样能够感受到大师的思想精髓。”
主会场这厢,大师们的论战已经开始了,精彩正在上演。克鲁格曼的演讲结束之后,张维迎、李稻葵、姚景源三人纷纷向克鲁格曼发起“攻势”。
进出口贸易、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安全问题、中美经济刺激方案的争端等等,在这场论辩中都有交锋。克鲁格曼对于三人的攻势显然是有备而来,应对沉稳而巧妙。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