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黄金时代”:失落英国对崛起中国的真诚拥抱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10-22 00:46:30

摘要: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9日开始的英伦之旅,已开启中英关系新时代,这不仅因为此行是10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对英国的首次访问,更因为它被英国寄予巨大期待。

“黄金时代”:失落英国对崛起中国的真诚拥抱

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9日开始的英伦之旅,已开启中英关系新时代,这不仅因为此行是10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对英国的首次访问,更因为它被英国寄予巨大期待。英国首相卡梅伦此前形容双边关系正处于“黄金时代”,而习近平首访将可能大大提高双边关系含金量,使英国在中国的欧洲伙伴中脱颖而出,甚至有望成为西方世界最亲华的大国。这个失落中的老牌大国正热切而真诚地拥抱持续崛起的中国。

英国极其重视习近平首次国事访问,不仅早早在年初由威廉王子亲自登门递交女王邀请,而且安排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习近平不仅踏上红地毯,偕夫人下榻白金汉宫,享受女王正式欢迎仪式和隆重国宴,还与卡梅伦会谈并在议会发表演讲……香港《南华早报》认为,习近平5天的到访至关重要,任何问题都不能干扰双边协议的达成,即便是西藏、香港或人权问题也不可以,因为英国正竭力争当“中国最好的西方伙伴”;路透社则援引习近平专访传递的信息称,英国“愿意做对华最开放的西方国家”。

这些顶级迎宾安排和顶级新闻语汇相当罕见,它直观显示英国对中国的热切态度和急切承诺,希望借重中国发展提振自身经济,维持其在欧洲大陆的独特地位。数字表明,过去10年中英关系的确稳定、健康地前行,中国已成为英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双边贸易额由2004年的197亿美元达到2015年初的809亿美元,不仅总量翻番,而且在中欧贸易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一枝独秀,逆势上扬。此外,英国也是中国在欧洲最大投资对象,过去5年年均涨幅高达85%,2014年总额已达414亿美元。500多家中国公司在英国开张运作,中国赴英旅游人数过去5年也以年均13.4%的速度增长,2013年达到25万人次,虽然2014年略有下降,但英国政府希望2020年中国游客达到65万人次,在英消费11亿英镑。这些硬邦邦的数字说明,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绝非镀金式的表面光鲜,而是足金足两。

也许以经贸与投资合作成果描述双边关系太过传统,因为它充其量只说明英国在积极地搭乘中国崛起的便车。很显然,这个层面的理解和观察不足以展现中英关系正在深刻变化的巨大意义。英国这个老牌全球大国对于世界潮流走向和时势变化嗅觉灵敏,其及时调整国策因时而变的措施也灵活务实。英国对中国日益热络的根本驱动力在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以及由此给英国带来的复兴机遇。作为世界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处女地,作为靠贸易立国并曾统治半个地球的不列颠,其重商主义的价值观和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其放下身段,摆脱羁绊,义无反顾地把中国视为最重要伙伴。

2012年,完全可以被视为中英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伦敦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之后发行人民币债券,成为第三个人民币海外结算中心和离岸市场,在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开先河的标杆作用。作为世界最大金融市场之一,英国对人民币开放门户意味着承认其国际货币地位,为中国在欧洲投资和贸易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更深层和长远的意义在于,英国以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助力相推,客观上也帮助中国消解或制衡被美元主导近70年的传统金融体系。因此,英国与中国的金融合作已不只是搭乘中国经济快车,而是为中国快车提速开路搭桥,并及时充当这趟列车的头等乘客,以期收获最大红利。

与此逻辑一致的变化在于,英国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变革中,都相当看好中国作用,重视中国分量,它不仅鼓励中国深化金融改革和试点,而且支持中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中扮演更大角色,拥有更多话语权。英国以相当积极的心态正视中国的经济成长,甚至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力挺中国的机制创新,共同推动全球金融平台多元化和融资便利化。作为跨大西洋战略关系的核心码头之一,作为战后70年美国“政治夫妻”的伴侣,英国不顾前者反对和阻挠,毅然决然地打破藩篱,带头积极参与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创建,再次脱颖而出,抢得西方列强头彩,让人领教了保守党治下的英国极其开放的另一面。

1840年,大英帝国用炮舰打败腐朽清王朝治理的中国,敲开其觊觎已久的东方庞大的商品和原料市场,也把其势力版图扩大到极致,成为统治世界人口达两成多的“日不落帝国”。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以及殖民地、自治领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涤荡,英国逐步丧失绝大多数海外空间,百年后仅靠特殊的英美伙伴关系和欧洲一体化机制维持残存无几的荣光。当2008年经济危机弥漫西方并持续至今时,英国不仅无法奢望美国“马歇尔计划”式的驰援,而且对欧盟日渐疏离,甚至还要费力维持联合王国残垣断壁的统一和完整。一边夕阳斜下,一边东方喷薄,中国正成为日益坚实的救命稻草,强烈吸引着英国热切相拥,以免彻底沉沦。

卡梅伦直白地说,中国将对英国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中国企业将在英国雇佣更多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一句话,提振英国经济,温暖人心,激励士气,维持王国最低限度的繁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与中国全方位的合作。因此,英国对中国持完全开放态度。作为首台改良蒸汽机和首列火车的原产地,英国并不排斥中国高速铁路的“反攻倒算”;作为缺乏能源而又重视安全生产的欧洲标准制定者之一,英国也积极与中国展开核能合作。据估计,未来10年,英国投资缺口将达5000亿英镑,而中国一家的投入就达1050亿英镑,能源和房地产又是最大份额所在。

英国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全方位向中国资本、企业、标准和成套设备开放,而是着眼于合作之后,如何与中国形成产业和市场共同体,携手在世界范围内南征北战。英国有成功治理过半个地球的丰富经验,有遍布世界的人脉、资源和渠道,更有高层次、高水平和国际水准的人才队伍和制度体系,这都足以使之与有充分自信和快速崛起并走向海外的中国形成互补。换言之,搭乘中国这趟东方快车,英国将可能重新进入失去的世界,再次生机勃勃地展示西方大国的经济和政治活力。如果看不到这一层,就很难理解英国为何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何积极参与亚投行创建,为何把罕见热情给予中国。看到这一点,就该推导出另一个判断,即英国必将大力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并有可能再次抢在其他西方小伙伴面前,成为中国的最重要对接伙伴。

1949年4月,英国军舰在鸦片战争爆发一百年后再次与中国军队发生炮战,对手却是正在改天换地的在野力量中国共产党。“紫石英号”护卫舰最终拖着受伤之躯,借助民船掩护,逃离长江战区,标志列强“炮舰政策”在中国的终结。这原本是一次严重损伤大英国格和尊严的失败和耻辱,但谁也没有想到,仅仅半年后,英国竟不计前嫌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这说明,江河日下的英国政治家们远见卓识地看到谁将是4亿人口的领导者,看到新中国不可限量的前景。

遗憾的是,那一次英国起大早赶晚集,法国最终成为率先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进而确立独特的法中友好关系。半个多世纪后,面对中国时代的真正到来,面对欧洲伙伴竞相逢迎的激烈竞争,英国人肯定心里在说,我们不会在同一条江里翻第二次船。

(作者为博联社总裁,著名国际问题学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