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不必疑惑金价进入结构性反转区间

作者:杨国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8-15 01:35:46

摘要:央行日前召开记者发布会,解答近日人民币汇率等热点问题。央行认为人民币3%贬值压力已经一次性释放,监管层可以稳定人民币外汇均衡,重申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强调人民币未来将进入升值通道。

不必疑惑金价进入结构性反转区间

杨国英

    央行日前召开记者发布会,解答近日人民币汇率等热点问题。央行认为人民币3%贬值压力已经一次性释放,监管层可以稳定人民币外汇均衡,重申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强调人民币未来将进入升值通道。

    人民币汇率与金价的相关性,可能从来没有如此明显——8月11日-13日,在人民币三天贬值近5%之下,金价实现了6%左右的涨幅,并于8月13日一度涨至1126.80美元/盎司,触及金价近三周以来的新高。

    尽管,我们很难据此认为,金价已彻底实现了反转,未来再难击穿此前(7月20日)创下的近六年低点(1073.28美元/盎司)。但是,透过人民币对金价负相关效应的加强以及其他因素,我们还是能够感知到,金价已经明确进入结构性反转区间。

    不可否认,在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全球进入浮动汇率制之后,美元汇率的波动构成了金价的绝对主导因素,亦即预期美元升值则金价下跌,预期美元贬值则金价上升。但是,在这40多年里,除战乱、灾难等不可预期因素对金价构成短期震动效应外,就货币而言,亦有两大非美元货币,对美元汇率绝对主导金价的逻辑,构成了阶段性的局部分解,一是2002年欧元正式流通至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自2013年加速之后。

    毫无疑问,无论是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力度,还是中国经济自身的体量,均决定了人民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将不可避免地逐渐分解美元汇率绝对主导金价的权重。

    虽然,央行在8月13日的记者发布会上重申,“人民币3%贬值压力已经一次性释放,监管层可以稳定人民币外汇均衡,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基础,人民币未来进入升值通道。”但是,结合我国经济转型和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现实,央行这样的表述可以理解为外交辞令,应该说,在未来3-5年内,人民币渐进贬值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在人民币汇率对金价的负相关性明显增强之下,这本身又预示着金价结构性上涨的概率加大。

    论断金价进入结构性反转区间,除上述原因之外,当前金价已经触及黄金的生产成本,亦是另一支撑因素。就当前而言,在全球的不同地区,黄金开采的成本价有所区别。以中国为例,黄金的开采成本可能在500美元左右,但是如果将前期的勘探等成本计入,总成本可能会达到900甚至1000美元。而在南非产区,仅开采成本就可能达到1000美元。在成本的制约下,金价的下跌势必会导致黄金厂矿减少产出,进而倒逼金价逆转。

    当然,部分市场人士可能认为,在“无锚”的浮动汇率制之下,黄金的货币属性已经丧失,但是,持这种论调的人士可能过于形而上学,这是因为,如果以这种逻辑推导,那么,如何理解在2001-2011年11年间金价上涨逾7倍呢?又如何理解,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金价在短短的三年间暴涨2.6倍呢?

    其实,追溯金价近四年的持续下行,其根本原因并非是黄金货币属性丧失,而是此前三年金价涨幅过大的必要回调,亦可以理解为,在此前金价涨幅远远大于美元贬值幅度之下,金价的适度回调是必要的。而如果将思维更扩散一些,我们可以将全球货币的加权发行量,作为金价动态平衡的参照物,亦即是说,全球货币的加权发行量增幅明显大于金价涨幅,那么金价上涨的空间就较大,而如果全球货币的加权发行量增幅明显小于金价涨幅,那么金价下跌的预期则会加强。

    在全球货币(除美元外)宽松仍很明显之时,黄金的货币属性不仅不可能丧失,而且之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其货币属性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在金价持续下行的近几年,全球开采的黄金总量中,仍有高达17%被各国央行(以新兴经济体为主)用于储备。以我国为例,近两年来,我国央行的储备结构已经逐渐调整,在美债储备占比小幅渐次降低的同时,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以此增强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信用背书。

    之于当下而言,尽管我们还难言金价底部已经确立,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与金价相关性加强、人民币汇率(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逐渐进入中期贬值通道以及金价已经触及其生产成本等多重因素之下,对于金价明确进入结构性反转区间,或许我们不应有过多的疑惑。

(作者为财经评论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