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绵阳,绵阳

作者:杨仕省 郑盎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5-08 22:29:00

摘要:重大项目随处可见 重建资金每投必审


 

本报特派记者 杨仕省 郑 盎 绵阳 德阳 成都报道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社会各界捐赠大量款物用于灾后恢复重建。为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于灾区建设,今年1月审计署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跟踪审计。
    灾情越重,损失越大,但重建过程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在此次灾区的回访中,《华夏时报》记者也进行了调查。


重大项目随处可见
    “绵阳是个好地方!”5月5日,广东艾默生电气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项目之所以最终选择落户绵阳,最主要是看好这里的交通条件、土地成本、良好的投资环境。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日前绵阳总投资达306亿元的196个灾后重建重大项目集体开工,绵阳产业因此重新崛起。
    据悉,此次地震中,绵阳2410户工业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20.8亿元。如今,71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复产率达90.3%。
    震后,绵阳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比如,投资9.2亿元的四川美丰年生产线、投资9亿元的绵阳烟厂、投资7亿元的北川中联干法水泥生产线等等,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加快建设。
    与此同时,绵阳市决策层要求,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以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前景看好。”九洲电器集团董事长张正贵说,投资15亿元的新基地,将支撑起九洲百亿元企业的骨架。
    而且,30个新开工重点工业项目,有18个属于绵阳规划的电子信息、冶金、新材料等重点发展的“1+5”产业,此举将为绵阳新增223亿元以上的工业产值。
    不仅绵阳如此,《华夏时报》记者5月6日从成都市经委获悉,根据《汶川地震成都重灾区工业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四个重灾县市企业恢复重建重点项目312项,涉及企业312户,计划总投资189.5亿元。其中恢复生产项目195项,总投资30.33亿元;原址重建项目72项,总投资42.44亿元;异地重建项目45项,总投资72.91亿元。
    上述规划指出,包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在内的四个重灾县市将在三年内,使其重建重点项目的完成时间处于全省前列。
“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成都市经委有关负责人说,到2010年,四个重灾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实现工业增加值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


重建资金创造新空间
    5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获悉,财政部去年公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基金预算管理办法》规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主要用于6大方面:民房重建补助;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恢复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农、工及商业恢复重建;移民搬迁;其他支出。
    根据公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家将分3年投资1万亿元对灾区进行恢复重建。
    6日下午,四川省发改委一位官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办法》要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可采用6种方式筹集:一是调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二是通过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三是调用预算外资金;四是接受国外捐赠;五是接受国内捐赠;六是其他资金。
    “地方各级政府按照规定的支出科目、资金用途、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支出预算,并优先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上述官员说,目前总体情况还不错。
    5月7日,四川省召开了首场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系列的新闻发布会称,目前已向各地发放了846亿元中央和四川省两级灾后重建资金,主要用于城乡住房建设、公共服务、医院、学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而且,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国务院会议出台四项实施措施中,第三条确定3000亿元资金将用于灾后重建。
    中金公司分析师罗炜表示,在3000亿元资金的安排方案中,一是以恢复重建资金3000亿元为主导,统筹安排其他各类重建资金;二是重点支持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51个县(市、区);对规划范围以外的其他灾区,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等支持力度;三是对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住房、城镇建设等重建资金安排规模。罗炜说,“涉及基础建设的内容很多”。
    然而,提及3000亿元专用资金的尘埃落定,专家表示,如果投资政策迅速落实到位,巨大的需求必然得以显现,但许多地方的地方财政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以绵竹为例,作为以前工业支柱产业的东汽、剑南春、磷矿业均遭受到严重破坏,其中地税占当地一半以上的东汽还将新建企业搬离了绵竹。
    事实上,“受灾的许多地方财政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整个市场的需求计划上是比较保守的。”罗炜说。


每投必审
    记者在绵阳市审计局看到,在一栋墙体开裂的办公大楼前,悬挂着“灾后恢复重建投资项目审计组”的牌子。走进一层大厅,几十名审计人员紧张工作着。
    绵阳市审计局局长刘清华说,随着3000多亿元恢复重建资金逐步到位、1万多个项目陆续开工,抽出40多名骨干开展跟踪审计,力争做到“每投必审”。
    今年1月,审计署又下发工作方案,全面启动了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目前,来自国家审计署4个特派员办事处、23个省市审计厅局的1600名审计人员,分成300多个审计小组,奋战在四川、陕西、甘肃的灾区。
    截至3月底,审计人员已对1500多个恢复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资金500亿元,提交500多份项目审计报告,8份专项审计报告和综合审计报告。
    根据审计署安排,此次审计将贯穿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对中央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的60%以上,对地方投资的审计覆盖面要达到资金量的80%以上。”绵阳市审计局一位员工说,对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从跟踪审计的情况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项目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这位员工告诉记者。
    不过,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300多条,其中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书面审计建议18条。
    记者在德阳东汽重建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巨大的总装厂房拔地而起。“审计的提前介入,帮助我们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质量。”东汽灾后重建总指挥部规划部负责人寇新明说,东汽前后发展了43年,而新厂要在两三年内建成,时间紧、任务重。
    “全过程审计比事后监督更有效。”此次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边审计、边整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