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提供改革缓冲
摘要:降准提供改革缓冲
■刘波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中央层面的宽松讯息不断释放,市场普遍预料货币政策调整是山雨欲来,只是可能没有想到来得这么突然,力度这么大。4月19日傍晚央行突然放出大招,宣布自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涉及小微、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贷款的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定向降准。有机构测算,本次降准预计会释放基础货币1.3万亿元。
市场和舆论广泛欢迎此次降准,国际反应也普遍积极,主要原因是这次降准不应该被解读为“放水”或者“强刺激”,而是客观形势要求的必要调整。目前中国需要基础货币投放,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帮助缓解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把已经出现的通缩阴影扼杀在萌芽状态;否则一旦陷入通缩,将给宏观政策带来无法解脱的难题。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现状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当前的存款准备金率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似乎超过了当前防范金融风险所需要的水平,过高的存准率甚至显得有些古旧过时;将其调低其实是放松管制的一种表现,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自由度,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的资金饥渴,同时没有明显的害处。从这两方面来说,本次降准是合理的,并没有改变稳健和中性货币政策的性质。
降准也是为了回应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由于国际收支形势的变化,外汇占款已经不能发挥以往的基础货币供给功能,必须通过央行更加积极主动的货币政策来弥补。据最新数字,3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重回负增长,减少1565亿元人民币,创7年最高。美联储目前表态模糊,但今年年中加息是大概率事件,美元升值是长期趋势,随着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提升和资本流出,今年外汇占款的总趋势可能是减少。在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可能一降再降,同时可能伴随降息。
不过,各国经济危机以来的发展情况表明,单靠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必须辅以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近期,中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增加货币供给的同时,财政政策方面也继续积极,增加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不过,财政政策目前承受的压力也在日趋增大。数据显示,第一季度财政收入延续低增长,主要税收的增速多数回落,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地方财力受到制约,财政收入增长低迷将限制未来财政支出扩张的空间,影响稳增长效果。目前希望通过PPP模式的推广来补充资金的愿望很好,但PPP的机制还没有理顺,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仍然较低,这个想法实行起来依然会困难重重。这些因素对未来的稳增长手段都会形成制约。
不容否认,近期的稳增长政策在短期内对于楼市、股市都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是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仍然不能令人乐观,下行压力依然不能小视。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速下降至7%,创下6年来的新低,同时制造业、发电量等方面的数据继续保持黯淡。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依然突出,投资的长期边际收益率下降,国内消费需求依然不足,这些仍然是困扰经济的难题,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
从微观企业的层面看,自从去年多次货币政策调整之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根本的缓解,这说明问题并不仅仅在于货币和信贷供给,而在于实体经济本身的问题,以及金融机制的弊端导致的传导机制补偿。要彻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是需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及改变地方层面的政府与银行关系、政企关系,让金融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而不至于继续让增加的信贷供给最终流入一些对利率、风险不敏感的低效率企业,造成产能过剩局面的持续积累,并制造长期的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
当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相信,由于常年依赖的高投资增长模式,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等原因,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确实已经降低。也就是说,走向新常态是由客观的经济形势所决定的,中国必须适应这个新的现实,而只有在保持增长稳定的同时,消除各种扭曲,才能适应这个现实。
当然,对形势也不必过度悲观。应该说,本次降准是应对当前的经济下滑态势所作出的积极应对。目前我们可以接受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今年还会有多次的降准和降息。不过,由于政策滞后效应的影响,降准的效果可能逐渐显现,而不会立竿见影。在近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后,经济走势有待观察,如果房地产市场等能在下半年企稳,实现“软着陆”,将标志着经济向着新常态的转型迈出重要步子。
虽然本次降准是绝对必要的,开拓了经济继续增长的空间,但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和挑战没有变化,仍然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重要的三期叠加时期,从旧状态向新常态蜕变的关键期中也会有危机四伏的时刻。在降准和楼市暂时企稳、股市继续延续牛市之后,中国促改革、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生产率的任务变得比以前更加紧迫了。宏观调控政策是必要的,但效能也是有限的,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提高企业等微观主体的活力,优化资源配置,让经济在潜在产出水平上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长期内唯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艰苦的工作。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保持对发达国家追赶势头的根本保障。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