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王亚伟 跌落神坛

作者:李思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0-16 10:20:00

摘要:王亚伟 跌落神坛

“小伙伴们惊呆了!”这是很多粉丝得知基金大腕王亚伟上半年投资业绩时的第一反应。

 

独立调查机构Trans-media爆料,上半年,王亚伟旗下规模20亿的昀沣投资,净收益仅4800万,增长率2.4%,居然没有跑赢商业银行3个月的定期存款2.8%的基准利率。即使昀沣今后的投资业绩回升,但这份绩差半年报已经极大影响了王亚伟曾经的股神形象。

 

昔日光环不再

在公募基金乃至整个中国金融圈内堪称“明星”的王亚伟,这次业绩上的巨大滑落让整个市场震撼,这是意料之中还是一时挫折,引发了市场热议。“短期内的业绩并不能代表(王亚伟的)真实水平。”天弘基金经理刘佳章对《CM华夏理财》记者这么表示。

在昀沣投资早先买入的27只股票中,铁龙物流 、冀东水泥以及冠农股份等重仓股表现糟糕。除此之外王亚伟重仓2065万股的北大荒,不仅仅是业绩问题,公司还陷入了地产拆借资金黑洞,被指内部存在重大的缺陷。海伦哲和桂林旅游两家也陷入亏损,分别亏损751万元和1970万元

事实上,这样的滑铁卢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11年,王亚伟就因误判了地产股而使得整个华夏大盘与华夏策略的净值在当年9月份大跌12%。

在采访过程中,刘佳章告诉记者,公募转私募的经理有很多,他们当中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不好的,没有一个普遍的标杆,王亚伟也是如此。

“公募和私募存在很大的差别,二者的机制不同,投资的理念不同,同时还有其他客观因素。”他认为,包括团队运作、调研、信息获取等方面,王亚伟现在的团队的实力水平和原先在华夏时相比差别很大,投资中判断失误的概率变大也是情理之中。

 

举棋不定的选股思路

王亚伟从公募到私募的时间不长,从昀沣重仓股的急剧变化上可以看出,他对于正在行走的私募之路还并未有明确的方向。

今年一季度季报公布后,王亚伟27只重仓股曝光,当时很多机构研究,但都没有什么共识。有人认为其偏好中小盘股票,而实际上其中的主板公司有16家,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只有11家。

从投资金额看,王亚伟押注最大的是创业板的三聚环保,而三聚环保是创业板中流通股本最大的一只。相反,其相中的主板股票却大多是中小市值,传统的大蓝筹一个也没有。与其说更偏爱哪一项,不如说王亚伟喜欢市值比较适中的股票。

而到了二季度,王亚伟就开始了大规模换仓,铁龙物流等余只股票被抛售,个股布局继续发生变化。

“投资讲究熟悉性和确定性,他当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板块。”对于王亚伟的投资选择,刘佳章这么认为。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王亚伟不愿选择最近并购火热的文化传媒、手游等板块,而是依旧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搜索重组股。

一方面,王亚伟似乎想要转型;另一方面,他却依旧选择过去熟悉的股票。啤酒、电子元器件、胶卷、环保,看上去毫无联系的选股路径,以及短时间内的大幅换仓,或许正暴露了王亚伟目前犹豫不决的择股心态。

 

“独狼”式投资遭受考验

大通证券的分析师周川南坦言,私募和公募差别很大,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上也都不同。私募一般没有仓位的限制,基金经理的能力更能得到发挥,“但这也意味着对基金经理的个人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过去在华夏的时候有人捧场,有一个大资金盘子帮忙。”刘佳章认为,王亚伟之前在华夏基金的时候,身后有巨额资金作为靠山,即使选股的时候有一些偏差,但巨额资金的介入也能把股票一定程度拉起来。而出来单干之后,少了其他大资金的支持,只凭着过去的“明星效应”吸引一批跟风的股民,对于市场影响有限。

刚从公募出来的王亚伟,似乎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原先风格,“我希望我对市场没有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市场变化。很多投资从年报、月报中可以看出来,有的时候很多投资依赖于媒体的信息。”王亚伟过去这样解释自己的投资方式,而这种“独狼”式的投资方式,在如今的私募市场已经越来越行不通了。

早在2011年的年报中,私募基金已经明显呈现了抱团的迹象,但当时抱团的平均表现和效果都好坏不一。而到了2012年,据专业研究机构研究年报发现,这样的抱团倾向已经更加普及,各个明星私募开始组团制造牛股。2013年,公募基金开始有意识地在创业板抱团,利用资金优势制造局部牛市。

不过,近日王亚伟孤军奋战的形势也有所改观,二季度,王亚伟与华夏基金2只产品共同进驻安彩高科。同时他另外两只重仓股三聚环保和乐普医疗的流通股东中也分别出现了华夏优势和华夏成长的影子。

 

本文版权归CM华夏理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