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遭遇考试症候群。

作者:黄嫀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21 15:01:00

摘要:遭遇考试症候群。

遭遇考试症候群。

Steven 和很多已经毕业年的人一样,本以为走出校门后,就此告别恼人的考试,没料到,得到高薪厚职后,他们开始参加进修课程,试图获取更高学历和更好的职位。然而,在繁重的工作与学习任务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取得平衡。于是,有些人遭遇了传说中的考试症候群。

Steven 是一家传媒公司的总经理。今年春天,他从上海飞往香港,参加香港某大学商学院春季班的开学礼。让他吃惊的是,同一天从北京、上海、深圳赶赴香港参加开学典礼的同学竟然超过300 人,挤满了整个礼堂。这一幕,让他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活。

Steven 以为,走出校门后就此告别恼人的考试,没料到,得到高薪厚职后,竟然“自寻烦恼”起来。他们开始参加各种课程,试图获取更高学历或学位。对于

他们而言,进修的目的简单直接,冲着高学历,获得高职位,或者试图以此来减压。

然而,进修和学习毕竟需要付出精力,在繁重的工作与学习任务之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取得平衡。于是,在不知不觉间,有些人遭遇了传说中的考试症候群。

另类的考试焦虑

仅仅在毕业6年之后,年仅29 岁的郑炎已经当上了某投资公司的市场副总监,正是年少风流。恰恰在这个时候,郑炎意识到,他头上已经开始出现天花板:他过于年轻,在国企背景的集团公司中显得过于稚嫩,更重要的是,投资公司里面硕士博士学历比比皆是,只是“小本”的他,虽能力出众,但学历始终是他突破现状的一个重要障碍。

遭遇郑炎同样苦恼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工作上的成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学历又成为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天花板。这在那些学历密集的行业——金融、管理咨询、高校教师等职业当中,尤其常见。这个时候,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进修,有的人选择读硕士或者博士,也有人去读MBA。不过,问题随之而来。

林豪今年38 岁,大学毕业16 年,是某机械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和公司副总经理,一直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不过,自从当上副总之后,林豪感到工作很吃力,总想找机会提升管理能力。他考虑读MBA,因为做技术已经“做到头”的他,以后肯定会向管理转型。然而,按国内的MBA 考试制度,他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复习考试。有的MBA 则要求有好的英语成绩,但离校16 年,他在英语方面已经成了“聋子”和“哑巴”。想进修,但有心无力,这真是愁煞了他。对郑炎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本身也已经相当繁忙了,连周末也经常出差在外,而且公司对他所在的市场部每个季度都有严格考核,想抽出时间学学并不容易。所谓病急乱投医,脑子灵活的他想出了一个 “投机取巧”的办法。

郑炎决定回母校“找找关系”:找一个比较“通情达理”的导师,几年之后写一篇论文,便能顺理成章拿到学历。可惜事与愿违。郑炎的母校是上海当地著名学府,对在职研究生也有相对严格的要求。虽然郑炎托了几个朋友找过几位导师,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考场未必是职场加油站

大多数人把进修看做职场加油站,期望可以达到职业提升。但即使如愿完全进修,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对于那些一心辞职求学的人来说,他

们不得不承担一定的风险。

投资行业出身的高小姐去年辞职到美洲攻读MBA,她为此准备了100 万元的学费, 以及两年时间。促使她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一直在金融行业任职的她,虽然收入不错,但所在部门并非投资公司的核心部门,多数时间是处理公司内部的琐事以及对外宣传,这让她感到疲倦不堪。如何突破,成为她急需思考的问题。一直向往欧洲商学院的她,在职业瓶颈期做出了留学的决定。

不过,辞职求学并不适合所有人。在一些竞争激烈、人才供过于求的行业,脱产学习会带来相当高的风险。深圳某家著名电子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梁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企业里,前几年出现了一股留学潮,数位技术骨干义无返顾地出国留学。几年过去,几个留学回来的同事,并不是人人都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有一些人甚至还不如出国之前。

“我们这个行业是年轻人的行业,而且人才一直是供过于求。技术人员在成熟之后,又都想往管理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用人方面的选择非常多。”这位HR 主管解释说,“除非是那些人才稀缺、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行业,否则不鼓励随意辞职求学。”这位HR 主管坦陈他的观点。

如何通过求学达到职业提升的目的呢?杜峰的经验值得参考。五年前,34 岁的杜峰是深圳某设计院中级工程师,现在,他是某私营设计公司的合伙人兼副总经理。他通过考取博士学位,轻松实现了这一跨跃。数年前,杜峰跟随上司,从深圳某设计院辞职创业,同时任部门主任。设计行业收入较高,一开始,杜峰并不在乎职位。然而,一年之后,由于公司业绩突出,几位持股的创始人都分得了七位数甚至八位数的红利,这时,他才开始羡慕起来。

杜峰是个典型的理科生,喜欢钻研技术,技术水平在公司里数一数二。于是,他找到他的老板——一个学者出身的设计院老板,表达了自己想修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同时提出,希望以后有机会成为公司合伙人。领导本来就很欣赏这个年轻人,他认为,杜峰积极上进的性格,很适合一个正处于初创期的公司。他给了杜峰一个重要的承诺:先让他去考博士,之后如果能做几个大的项目,就考虑给他一部分公司股份,并让他参与管理工作。

就这样,杜峰开始考博。幸运的是,由于他业务能力强,深得面试导师欣赏,没费多大劲儿就考上上海同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三年后,杜峰如愿拿到了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带领他的团队出色地完成了多个重要的设计项目,自己也很快成为高级工程师。毕业后不久,领导兑现了当年的承诺,给予他一些股份,从此,他成了公司的合伙人。

杜峰认为,除非你想跳槽,否则在考虑进修前,了解行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公司发展的需求很重要。和上司沟通,一方面是因为上司在行业多年,很了解行业发展,也清楚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另一方面,进修得到上司的认可和支持,能帮助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

BOX:

做好职业规划 摆脱考试焦虑

职业规划中国网 首席职业规划师 陈功

1. 判断自己是否应该进修。先要有职业规划,有了规划和目标,根据配合职业的发展和职业规划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进修。比如说,不同性质的企业或者行业对员工的判断标准不同,大企业如大型外企、国企更看重学历,多数民营企业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

2. 预先规划,给进修留下时间。首先要明白,进修是有时间周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人是在想转行或想职业有一个提升时,才想起进修考试,但往往发现实现目标太慢。所以我们鼓励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前准备进修。案例中郑炎这种“投机取巧”走捷径的方式并不可取,需要调整好心态,也要多想办法。

3. 选择进修什么专业或者学位时,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切忌病急乱投医,或者盲目跟风。

4. 学以致用,才算功德圆满。很多人参加进修之后,往往抱怨收获小,这是因为他们眼睛只盯着学历、学位或者某个证书,满以为上完课就完了,既不继续学,更不去用功,其中不少人还不能坚持下来,中途退出,不少人花了许多钱充电,但收获不大。这种学而不用的进修方式,不但不会减轻工作压力,反而会增加焦虑。

本文版权归CM华夏理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