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52+:第三类商业生存
摘要:告别“跑马圈地”时代后,房企的竞争焦点逐步聚焦到社区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标准化、可快速复制的社区商业模型成为当下房企转型的方向之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董映颉 北京报道
告别“跑马圈地”时代后,房企的竞争焦点逐步聚焦到社区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标准化、可快速复制的社区商业模型成为当下房企转型的方向之一。
4月16日,世茂集团发布了 52+品牌。作为世茂集团首个创新型社区商业品牌,52+围绕空间、业态、运营和数字营销四大维度进行了全方位创新。
“目前社区商业仍然蕴涵着强大市场潜力,已经吸引了包括互联网巨头、物流企业、地产、银行等不同行业的进入,而地产商扮演的是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的角色。”世茂集团副主席许世坛表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Mini Mall将成为世茂房地产重点发展的商业产品,是世茂社区商业的方向。
据了解,世茂系开发的“52+”品牌寓意为“我爱家”,主要以小型购物中心为主,与一般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相比,Mini Mall的面积仅1万——2万平方米,个别项目可能3万——4万平方米。
同时,世茂系“52+”在业态布局上会与一般的商场差异化发展,更强调社区服务和个性化品牌,尤其将大比例招商体验式业态。
根据世茂集团未来的计划,其打算到2018年扩张至30——40个Mini Mall,首先会在一二线城市选址,然后扩张至三四线城市。
中国商业地产联盟秘书长王永平分析,新形势下商业地产逐步分化,以规模制胜的商业模式饱和度越来越高,项目同质化明显,已经逐渐不被消费者接受;而地段好、格调高、经营手法灵活的中等规模商业又存在门槛高、孵化周期长的问题。
在这样的经营背景下,世茂系52+Mini Mall则突出了“以小见大”的特点,在空间上打破了传统设计思维,进行主题、场景、生活化设计,提升消费者体验;同时,通过关联业态的跨界混搭、生活服务的集群、O2O等模式,促进社区生活的品质与效率。
“我们之前已经试水了Mini酒店,由于投入少且入住率高,投资回报非常快。”许世坛对媒体表示,Mini Mall也因为面积小,投资规模也较小,比如一个项目可能最少只要1000万元——2000万元,大部分项目单体投资都在1亿元以内,最大的项目也仅2亿元——3亿元。
“这就意味着别人可能要15年——18年才能回本,而我们的Mini Mall只要12年就能回本。”许世坛称。
“在对近三年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发现全国实体商业的日均客流量是逐年增长的,其中2014年仍有4.8%的增长。这说明,实体商业的线下流量并不缺,缺的是能吸引客流、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上海汇纳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俊表示。
业内人士分析,社区商业确实具有消费便利性强、客群稳定度高等优势。但目前这一领域在管理上也存在问题,不少社区商业在由开发商出售之后,缺乏统一的规划运营,逐渐从集中化管理转变到粗放式的生存方式,难以持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