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深化中外金融合作 继往开来再谱华章

作者:简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5-04-03 23:07:00

摘要:2005年3月25日,在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领导见证下,北京银行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及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北京签署股份认购和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北京银行迈出了资本化、国际化的关键步伐。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简宁 北京报道
    2005年3月25日,在时任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领导见证下,北京银行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及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北京签署股份认购和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北京银行迈出了资本化、国际化的关键步伐。 
    2015年3月25日,在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见证下,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在上海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续签仪式,双方在零售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继续合作的基础上,将在直销银行、创新实验室、公司治理、国际化发展等领域开展新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深化合作层次。双方希望依托各自优势,紧抓中国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共谋发展,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下一个五年。
    进入2015年,北京银行与ING集团的合作迎来了十周年。“十”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中意味着“圆满”,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共同经历了缘分促成的历史性“牵手”,理念碰撞并沟通包容的磨合阶段,创新合作、共谋发展,共同修成了十年坚不可摧的战略伙伴友谊,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完美局面。
    分析人士认为,双方的深度合作,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双方的信任和理解,也使得双方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创新、技术援助、信息科技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实现了资本、文化、理念、机制、技术的全方位融合。
    北京银行已经成为中国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国际化商业银行。未来,双方将以这个十年为基础,加强深度合作,谱写合作的华彩篇章。
完善公司治理
筑牢风险防范底线
    在市场人士看来,引入ING集团后,北京银行形成了境外投资者、知名企事业单位、个人为主体的多元化股权结构,股东之间制衡机制更加完善,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外籍董事加盟并进入专门委员会,为北京银行带来了国际先进经营管理理念,促进中西方管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提升了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参照国际先进治理理念、监管标准与自身实际,董事会在战略制定、发展目标、经营措施、重大会议等方面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公司治理的效能。
    引入外资不仅增强了北京银行的资本实力,而且公司更加主动规范地对财务报告、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等内容进行公开披露,促进合法合规经营,有力推进了公司的上市进程。
    2007年,北京银行顺利完成了A股上市。上市后,公司治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形成了股权结构科学、治理架构完善、基础制度完备、制衡机制有效、信息公开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
    北京银行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合作的重点领域,北京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幅持续提升。
    据介绍,ING长期派驻管理人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引入ING集团先进的风险量化工具模型,相继开发出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客户信用评级模型、客户违约率模型等,实现了由传统的专家评定向风险量化模型的转变。
    同时,持续协助完善北京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体制和流程,全力培育“全面全程全新全员”风险管理文化,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确保北京银行资产质量在同业中保持最优水平。
    不仅如此,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推动了北京银行开发新的风险管理系统,建立起覆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内控体系、风险资产计量体系、风险资本与业务扩张匹配体系、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体系、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体系。
    在ING集团的协助下,北京银行率先在中国内地银行业进行风险压力测试,确保在市场异常波动的极端情况下,风险资产减值保持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有效地提升了识别、量化、控制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着力提升IT水平
支撑业绩创新发展
    十年间,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围绕需求管理、软件开发、数据中心以及灾备中心建设、业务持续性计划以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而又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在专业人士看来,信息技术是金融机构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因素。借鉴ING集团的信息系统建设,北京银行努力打造了业界领先、功能强大、人性化、跨领域的信息技术平台。
    北京银行通过加快改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高科技业务处理模式,助力各项业务发展。特别是,筹建了集业务处理、会计系统、客户信息管理及风险控制于一身的数据大集中、全功能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构建信息技术新优势。
    同时,加快推进数据安全生产中心、同城备份中心、异地灾备中心等“两地三中心”的建设,构建地域贯通、客户贯通、业务贯通的系统支撑,推动科技实力再上新台阶。
    2011年4月,北京银行西安灾备中心正式投产,信息系统“两地三中心”格局得以完整实现,灾难恢复体系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不仅如此,借助ING项目支持,2006年北京银行启动了社区银行项目,2010年启动赢在网点项目,有效提升了网点业绩、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2015年,赢在网点项目的实施已经进入到第五个年头,其中北京地区网点全面实施,外埠分行启动项目试点,有力地推动了零售战略转型步伐和零售业绩稳步发展。
    据北京银行有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在ING专家的支持下,2008年北京银行推出信用卡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目前发卡量已突破200余万张,应收账款突破55亿元。
    2011年末,私人银行业务启动并试点,目前总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团队完成组建,全行私人银行客户规模、渠道布局、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及市场活动渐次展开。
    记者通过采访进一步了解,依靠ING集团的技术支持以及ING集团在中小业务领域的国际最佳实践经验,北京银行深度整合中小业务前中后台的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小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实现北京银行在中小业务市场开拓、综合定价、创新服务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除借鉴ING集团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外,北京银行还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改进资金交易业务流程,推动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截至目前,双方已经开展技援项目近100项,累计使用技援金额接近1亿元人民币,ING集团为北京银行带来了先进的国际经验和做法,为北京银行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人才。
创新直销银行项目
迈入合作新领域
    北京银行与ING集团一直共同致力于在许多新型业务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不断开发金融产品、创新经营模式、改进业务流程,努力实现互惠互利的目标。
    据悉,ING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运作最成功的直销银行。2013年9月,北京银行正式发布直销银行品牌,成为国内首家推出直销银行的商业银行。
    2014年,北京银行直销银行总部与ING集团联合开展了直销银行调研项目,确定了直销银行价值主张战略规划,双方还联合开展了IT差距分析,为双方在直销银行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奠定信息技术基础。
    据北京银行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未来,双方将共同努力在监管框架下成立直销银行,在直销银行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推动双方合作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一位券商资深银行业研究员直言:与ING集团合作十年来,通过与其开展真诚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北京银行抢抓历史机遇、持续改革创新、各项经营指标均达到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创造了国际化的经营业绩。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北京银行总资产达到1.49万亿,较年初增长12%;前三季度实现利润总额161亿元,人均创利134万元,网均创利4484万元;资产质量良好,连续七年位居人均创利最高、成本收入比最低的上市银行。
    目前,北京银行已在全国设立了十余家分行,成立香港代表处、荷兰阿姆斯特丹代表处。北京银行与荷兰ING集团、IFC、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深化战略合作,打造了资本化、多元化发展的金融服务平台。
    在最新公布的《银行家》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北京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99位,在过去十年内跃升了400多位,跻身全球百强银行之列;品牌价值超过200亿元,在全球的金融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回首双方十年合作的历程,北京银行在引资的同时,更加重视“引智”与“引制”。在中西文化理念的 “碰撞”与“磨合”中,北京银行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的过程中,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确保北京银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的优异业绩也为ING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ING品牌在中国市场得以广泛推广,影响力显著提升。
    在分析人士看来,如果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看待北京银行引入外资和深化合作的进程,这实际上是一家中小银行在中国金融开发的历史背景下,加快融入世界、实现合作共赢的一次成功探索。
    在这一进程中,北京银行以有力的实践、雄辩的事实印证了中国银行业在全面开放背景下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正确决策。北京银行实现了中外资本融合的经典案例,向世界表明中国银行业不惧竞争,对未来充满信心,欢呼这个全面开放时代的到来,迎接中国金融业崛起和全民金融意识普及的新时代。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北京银行和ING集团合作共赢的十个春秋已匆匆而过。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外双方相互信任、开放包容、求同存异、优势互补,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形势,应对国际时局的风云多变,取得创新合作的累累硕果。
    展望未来,双方将以这个十年为基础,抢抓中荷发展的历史机遇,开创合作美好的新时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