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惜贷调查 正经历信贷结构型调整阵痛期

作者:钱秋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9-14 19:09:00

摘要:从7月以来,“银行惜贷”屡见报端。“如今经济下行风险仍较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惧贷心理,外加这两年不断新冒出的不良资产,迫使银行逐渐加强风控手段。”

银行惜贷调查 正经历信贷结构型调整阵痛期

华夏时报记者 钱秋君 北京、天津报道

  7月社会融资规模断崖式回落令一片市场哗然。根据央行数据显示,7月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不足2000亿元,全行业新增贷款约3800亿元,是继2009年12月以来历史最低值,较市场预期缩水一半。

  要知道从2009年到2013年,中国银行业仅用五年时间就增加贷款44.93万亿元,远远超过过去60年贷款增量的总和。

  更多的担心接踵而至,8月整体信贷环境依然不好,直接反应实体经济回升乏力、有效资金需求不足、金融机构主动收缩信用扩张。

  而事实上,商业银行在政策推动下,尽管资产质量承压,仍然会大力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比如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优质企业进行技术改良。“这是信贷结构调整必须要面对的。”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坦言,过程一定痛苦,但这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惜贷实为强风控

  从7月以来,“银行惜贷”屡见报端。“如今经济下行风险仍较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惧贷心理,外加这两年不断新冒出的不良资产,迫使银行逐渐加强风控手段。”一家国有银行人士向《华夏时报》表示。

  根据银行半年报显示,五大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累计达4235亿元人民币,与去年末相比新增逾490亿元;不良贷款率与去年末相比也悉数上升,升幅分别在0.02个百分点到0.08个百分点之间。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9月1日表示,不良贷款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共同面临的课题,“这个数字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因为纸里包不住火”。

  从8月数据变动来看,前半个月四大行新增信贷规模仅560亿元,直到下半月尤其最后一周,四大行才发力。根据媒体公开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四大行新增贷款近2450亿元,比7月增加500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工行新增750亿元,建行新增近700亿元,农行新增550亿元,中行则新增450亿元。

  “从额度上看,8月信贷正常投放。”一位国有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7月信贷投放大幅低于预期,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要求一些银行将确保信贷投放作为首要任务对待。同时,一些银行平衡监管与风险,调升了部分行业的限额,也有部分银行压缩了同业和理财非标业务的规模,将其转为表内贷款。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就指出,银行往往不会惜贷更不会抽贷,从贷款额度上看,很难反映出银行有“惜贷”现象。“虽然坏账不断增多,但问题在于,如果立刻不放贷款,就是现实、立刻反映出的坏账。”他认为,目前监管层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是,要求银行不抽贷,同时只要企业有还款意愿,即使银行出于坏账上升的隐忧之中,也会理性选择不抽贷,维持企业现有贷款。

  央行也在不同场合澄清,进入8月上旬后,贷款基本上每天保持着300亿至500亿元的增量,已结束“休整期”,恢复至正常水平,预计未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仍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事实上,银行并未惜贷,只是调整信贷结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的投向农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等,让这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上述人士坦言,这也符合监管层要求。9月9日,李克强总理出席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时亦明确指出,把已有的存量货币和增量货币向农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倾斜,扶持这些企业或产业的发展。

  一位国有银行高管向本报记者指出,从目前上报的信贷审批项目来看,项目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只要项目符合审批规定,如果还是政策倾斜行业的项目,能批的都会批。“接下来半年的信贷投放相较上半年不会有太大变化,与往年投放节奏应该一致。”他坦言。

  在今年上半年经济金融形势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下半年要扩大小微和“三农”金融服务,继续坚持“两个不低于”的政策目标。推行专业支行、信贷工厂、产业链金融等服务模式,推动微贷技术、银保合作、直补担保等业务创新。

全面宽松无可能

  9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8月进出口贸易数据,其中,出口2084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进口1586.29亿美元,同比下降2.4%,贸易顺差扩大至498.36亿美元。

  换句话说,8月进口增速低于预期,市场对出口数据下滑普遍解读为内需不强。而在历经了7月份信贷数据的意外下跌之后,一面是所谓银行“惜贷”情绪蔓延,一面是进口增速仍低于预期,此时市场呼吁降息、降准等宽松政策的声音重现。

  同时不理想的是,8月PMI指数回落0.6个百分点至51.1%,其反映内需状况的新订单指数也低于6月和7月。同时8 月地产销售、中游工业品价格、发电量等高频数据也均显示8 月经济表现不及7 月。

  机构普遍认为,三季度经济增速或会出现回落,下半年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宽松政策预期强化,全面降准或降息被提上日程。

  就当业内翘首以盼的时候,9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我们还会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量的同时要进行结构性调控,也就是实行定向调控。”换而言之,李克强总理的上述表态基本上否定了市场上原本仍十分期待的“全面宽松”,同时总理明确宏观调控思路是“在坚持区间调控中,更加注重定向调控”。

  “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不断丰富,可选项更多,对于弥补外汇占款不断下降背景下基础货币投放的缺口有积极的作用,这也降低了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动用全面降准工具的必要性。”一家接近央行银行管理层人士坦言。

  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央行开始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创新,当年1月,创设了公开市场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用于作为短期流动性的投放工具,补充公开市场操作的不足;2014年6月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用于作为长期流动性的投放工具,与再贷款配合使用。

  至此,全面宽松已无可能,但宽松政策力度可能加大。手段之一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和引导中期政策利率,央行正在创设一种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

  “央行可能通过PSL工具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向特定领域,直接为其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降低这部分社会融资的成本,引导这些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领域。”上述人士坦言,其中包括: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保障性住房、居民首套住房按揭贷款等。

  “同时PSL工具与再贷款工具、定向降准等配合,通过实现中期利率中枢的下行,从而达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目的。”上述接近央行管理层人士坦言,定向降准属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微激励,与全面降准相比,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