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铃克铃尔 闭上你的嘴
摘要:正落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反垄断大锤,正为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腾挪出更多健康发展空间。
■金雪
“德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爱尔铃克铃尔股份公司(ElringKlinger)表示,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要求三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停止其在中国分支机构的独立经营,必须寻找中方合作伙伴,组建合资企业以开展在华业务。”这是一段来自路透社8月25日的报道中引用的消息。
一条足够重磅的信息,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
2004年,发改委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正式取消外商投资零部件的股比限制,这意味着外资零部件厂商可以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生产经营,并且合资股比可通过商务谈判自由设定。“这使得多年来外资零部件在中国都是强势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很难得到发展空间。”多年后,一位原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高层人士回顾这一政策时,仍这样评价。
而在2011年,发改委出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将上述开放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政策适当收紧,明确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一是“新能源领域”,二是“关键零部件”。两个范围圈定同样说明,国家主管部门用了七年时间深入考量,才将外资投资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收紧。
在这一政策实施三年后,尽管有汽车业反垄断的背景,但突然宣布“停止外资企业在中国独立运营”的政策,仍显得非常难以置信。
难以置信到一定程度,就是 “扯”。事实或也正趋向于此——限定外资企业在中国分支机构独立运营的消息传出后,不到24小时就被接连辟谣。8月27日,大陆集团和博世集团两家德国零部件厂商中国区负责人均称,“没有收到任何来自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就汽车零部件行业外资投资政策将作出调整的通知。”
与此同时,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也表示,目前未曾听闻国家要求零部件企业必须在华组建合资企业。
与上述消息相比,有一种可能性似乎更易被接受——反垄断大潮连续席卷汽车业后,外媒与外资企业的敏感度和小心翼翼瞬间升级。今年8月,欧盟商会公开对中国反垄断调查表示关切,并且提出疑问——外资企业是否受到不平等待遇,“在部分涉及合资企业的案例中,调查往往只针对外资方。”
在一位发改委反垄断局内部权威人士看来,“对汽车零部件实施反垄断举措的终极目标,是与美国、欧盟、日本执法机关同时并举,彻底摧毁日本汽车零部件形成的这种如相同品种要协商价格、数量,协商价格区域,相近的产品也要共同规划未来市场的固有模式。”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仍有大幅差距。在欧美市场,汽车业整车零部件规模比例约为1∶1.7以上,而在中国这一数据仅为1∶0.81。而据此前商务部数据显示,国内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占比高达75%,同样意味着,在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多年被外资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中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受制于技术壁垒和规模限制,发展更为艰难。
从这一点来看,正落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反垄断大锤,正为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腾挪出更多健康发展空间。但接下来,如何利用好这一空间,或需要更多的政策统领和引导。
(作者为本报汽车周刊记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