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效率
很多老练的投资者都在等待这个时机,这被他们认为是今年股市上最大的概念和机会,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关乎今后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成长路径的选择,这就是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终于拉开了大幕的一角。国资委一共在中央企业启动了4项改革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涉及的央企总计6家,分别是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公司等。
4项改革,6枚棋子,要说在这一次改革的新起点上,我们能有什么最深刻的感受,那一点是控制与效率。不管你的评价如何,加强控制与提高效率,这应该是我们对新一轮国企改革方向的一个基本判断。
国家对央企的控制力要求并没有改变,尽管有混合所有制的开启,但是并不减弱对央企的控制力,更不用说向央企派驻纪检组了。而无论是资本投资公司还是混合所有制,还是董事会授权,这几个试点其实都在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效率的提高。
关于效率,大家很好理解。不论是什么经济体制,整个国家GDP的经济效率都是第一位的事情,资本和劳动力拉动的增长是有限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导致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GDP的效率从何而来?自然要从企业的效率中来,而大家一直都在质疑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因此,国企改革的深化自然要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第一目标。这一点没有人会有异议。
有可能产生疑义的其实是保持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力。首先,我必须说明白,这一点不是国资委的官方表述,而是我的一种感觉。其次,对这种感觉的价值判断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保持过紧的控制弊大于利,而我的想法是,国家保持对国企的控制并无不妥,就算不是利大于弊,也能算是利弊相抵。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新的改革方案保守?就在于加强控制力和提高生产率有可能出现的矛盾上。这种想法源于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对产权经济学的理解,以为市场越自由就越有效率,所以企业最好是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因为私人的企业产权更明晰,企业家更愿意对企业的未来负责,更加在乎企业的生产效率问题。
对此,我的理解不尽相同。就算私人企业有以上这么多的好处,国有企业也不一定就不能避免上面所涉及到的种种弊端。也就是说,生产效率问题和产权问题并不直接相关。
我们都知道,现在最好的西方私人企业其实都已经是上市公司,公司的所有者已经是千万的投资者,公司的管理者其实就是职业经理人。中国的国有企业本质上也是一样,企业是国家的,也就是全体国民的,而国企的老总也是职业经理人。只要有职业经理人,就会有企业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就会存在监管问题。监管问题需要解决,在哪里都是一样的难题。
相反这次的国资改革倒是提出了一些和传统市场经济中不一样的监管方案,比如说派驻纪检组试点,说不定就是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当然了,反对者又会有说法,因为这不是市场化的做法,所以存在干预企业的嫌疑。要我说,纯粹的市场经济中的私人企业也没有把监管问题处理得有多么完美,一个纪检组的试点说不定还就能有新发现。所谓试点,就得放开偏见,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再说。
国资委在6家企业里实施的4项试点中,有3项明确是加强监管的。
按照国资委人士的表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主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体制模式。“在国资监管层面,将探索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关系,厘清职责界限,研究国资委如何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在国资运营层面,将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如何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目标,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第二,董事会授权试点,主要是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工作机制。“在董事会行使薪酬管理方面,试点企业董事会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明确薪酬策略,建立与经营业绩、风险和责任相匹配的差异化薪酬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
另外,派驻纪检组试点则是探索对国企负责人重点监督的纪检监察方式。“通过试点,强化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增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推动中央企业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也就是说,要在国有企业产权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在保持对国有企业控制力的前提下,尝试新的监管方式,促进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再说说混合所有制的试点,国资委表示,主要探索的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路径,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加强控制力和提高生产效率“一石二鸟”的尝试。
按照国资委的安排,混合所有制的目的有6个方面,一是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有效制衡、平等保护的治理结构;二是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三是探索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四是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五是探索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有效监管机制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方法和途径;六是探索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有效机制。
由此可见,搞混合所有制提高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其实,搞混合所有制加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也是暗含其中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一番话中体会得到,宋志平之前曾是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的双料董事长,这次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双双被列为混合所有制的试点企业。
宋志平在国资委的改革试点方案公布之后对媒体讲述了他的混合故事:中国建材短短几年间,一边进行行业整合,一边进行资本混合,重组上千家民营企业,一跃成为年产能超过4亿吨、全球规模最大的水泥供应商。所有者权益也由20多亿上升到220亿,同时吸纳小股东权益 440亿,以660亿的净资产撬动3600亿总资产,混合所有制企业数量超过85%。
这不是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又是什么?控制与效率,这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主基调。
不过,针对国企改革,和大多数人纠结的控制与效率的矛盾问题不一样,我更加关心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的企业,如何回报给全体的股东?
这才是大家应该关心的不能遗漏的改革话题,而不是紧紧盯着企业究竟是姓国还是姓民。改革除了控制与效率,还应该有分红和回报,这个话题我们下一次接着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