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刺激经济,俄中美日位居前四

作者:王晓薇 兰晓萌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4-11 20:32:00

摘要:日俄推第二波250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全球仍差2万多亿美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薇 兰晓萌 北京报道

   G20峰会闭幕刚刚一周,两个重要成员国日本和俄罗斯立即推出新一轮刺激计划——日本150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超过了此前任何一次。


日本:
一周内拿出1500亿美元

    4月2日,麻生太郎在G20峰会上高调宣布日本将在财政状况容许的情况下推出尽可能大力度的刺激举措。4天后,财务大臣与谢野馨宣布,为对抗经济衰退,日本政府将推出一项金额为10万亿日元(约合1000亿美元)的经济振兴方案。10日,日本执政党和日本政府就推出15.4万亿日元(约合1544亿美元)的新财政计划达成一致,短短一周时间内,一个占日本GDP的3.2%的新刺激计划诞生。
    新计划涵盖了当前紧急措施、未来发展战略和提高增长潜力三个方面。据《纽约时报》报道,日本政府将投入1.9万亿日元紧急支出,用于帮助失业的公民,3万亿日元用于为中小型企业缓解信贷压力;在未来发展战略中,重点是绿色经济与提高医疗保障。将推广低碳革命,投入1.6万亿日元用于支持环保科技。同时,用于提高医疗水平、少儿保健以及扩大少儿抚养费等方面的预计投入将达到2万亿日元,政府将向每个未成年小孩每年支付3.6万日元的补贴;在提高增长潜力方面,将在建设世界最先进的研发基础设施、强化港口和空港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工夫。此外,在税收政策上,为促进资金从拥有大量个人储蓄的年长者向更愿意消费的年轻人群转移,还制定了上限。
    这是日本政府去年10月至今推出的第三波振兴方案,前两波方案总规模为12万亿日元,占到GDP的2%。与谢野馨表示,追加预算的资金来源,将很有可能是通过发行国债,至于发行规模,业内人士认为,将达到10万亿日元左右。目前日本的公共债务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是最高的,占到了其GDP的158%。
    为什么不惜以巨额债务刺激经济?“作为一个倚重出口的国家,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冲击最大,频繁推出刺激措施是无奈的选择。在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之外,日本的刺激政策最大的作用是为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刺激行动做表率。”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
    日本政府的决定立刻感染了市场,4月10日,日经225指数从开盘伊始即触及3月高点,站上9000点。


俄罗斯:
出台世界最大刺激方案

    与谢野馨宣布推出10万亿日元经济振兴方案的同一天,俄罗斯总理普京与国家杜马宣布,俄罗斯联邦预算将拿出1.4万亿卢布(约合420多亿美元)用于刺激经济增长,加之俄政府在减税以及俄中央银行、国家福利基金和其他渠道的投入资金,俄罗斯的反危机计划总额将达到3万亿卢布(约合1000多亿美元)。至此,俄罗斯投入反危机的资金占到了其GDP的12%。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这样做。”普京表示。其中,政府拨给金融市场、经济领域和劳务市场3250亿卢布,银行系统3000亿卢布,支援各地财政3000亿卢布,预算外基金会3853亿卢布,俄罗斯铁路和国防企业分别获得500亿卢布和350亿卢布用于解决老兵住宅问题。另有5000亿卢布作为预备资金。在报告中,普京提出了七点优先工作的方向。普京强调:“俄罗斯政府将完全履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俄政府计划将增加居民的社会保险,提高退休金并完善退休金制度。建设4个高科技医疗中心,扩大和改善社会医疗的数量和质量。为失业人员创造100万个临时工作岗位,为17万人提供再就业培训。为了扩大内需和发展本国商业,计划规定在危机情况下,不排除使用国家投资和国家订购等手段。


缺口或仍有2万多亿美元
    在G20峰会的公告中,最后达成的协议是,在2010年底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的资金达到5万亿美元。算上日俄此次推出的近25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刺激规模也只是达到了近3万亿美元,仍存在2万多亿美元的巨大缺口。按照已经出台刺激计划国家的投入资金规模占其GDP比例排列,第一名是俄罗斯占GDP的12%,其次是中国占GDP的6.5%(按照政府新增投入计算),第三名是美国为GDP的5.5%,日本也以占GDP超过4%。上述四国均达到了IMF提出的各国拿出GDP的2%来刺激经济的希望。
    陈凤英认为,最有希望还能出台刺激措施弥补缺口的地区应该是欧洲和东亚国家。欧盟整体的刺激金额仅占其GDP的1.2%,而东欧经济持续恶化更需要进一步的经济刺激,但鉴于欧盟对于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国债不能超过GDP的60%的规定,欧盟进一步刺激规模不会太大。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榜首的东亚地区,由于其银行体系比较健全、支付能力较强和财政赤字规模尚可,成为了未来出台刺激政策的主要阵地。
    “5万亿美元的目标,只是一个为了弥合分歧、稳定信心的意向,投入多不见得是好事情,效益低下、通胀和货币贬值都是大量投入的副产品,如果按照世界经济在2010年见底的乐观估计,财政投入没有必要达到5万亿美元。”陈凤英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