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创新是个概率活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06 17:02:00

摘要:5月28日,在美国空军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美国副总统拜登演讲声称中国不足畏惧,因为中国缺乏创新能力。

创新是个概率活

程凯

  《且改革且刺激》,这是我上一期《地平线》专栏的主题,第二天的《华尔街日报》也有一篇相近的文章,叫做《一边改革一边刺激》,虽然没有我那样的乐观,但是大致的观察是一样的。

  我为什么乐观?因为感觉在一边改革一边刺激的形势下,宏观经济能够稳住,而长效机制也可能发挥出作用,真正带来GDP增长的是提高生产效率,也就是创新,有可能在下一个十年里成为中国经济的亮点,取代前十年的金融和地产。在我的概念中,中国人创新的希望,在大TMT领域,在大健康领域,在大环保领域,完全不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对此美国人就不愿如此乐观了。5月28日,在美国空军学院的毕业典礼上,美国副总统拜登演讲声称中国不足畏惧,因为中国缺乏创新能力,“我谅你们也说不出一个来自中国的创新项目、创新改变或创新产品。”拜登说中国缺乏的东西,即使中国理工科毕业生数量是美国的6至8倍也无法抵消。

  我觉着拜登肯定搞错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创新其实是一个概率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质上是实验室的发展,因为人类开始主动操纵大规模实验,从而加速了创新的过程,降低了试错的成本,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就是实验室里通过概率活玩出来的。

  在这一个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人,一个国家人口基数越大,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基数越大,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基数越大,那么创新成果的概率也应该越大。我说这个大家就会明白,中国人最多,早晚能在科研实验室里赶上现在最先进的国家。

  摒弃了拜登的错误,我们就应该试图从中国的创新希望中去寻找机会。微刺激只能稳定旧有的经济模式的发动机,让经济不至于失速,这里的机会最多也是超跌反弹,而引领改革的是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动机,我们要做投资就必须在这里面去看去发现。

  这一点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想。最近中信建投的老投行人徐子桐把他多年的工作笔记结集,出了一本《投行笔记》,里面篇篇都是干货,做投资的不可不读。就在徐子桐的读书分享会上,我问了他一个问题,过去十年是投资地产的十年,今后十年最大的机会又在哪里?徐子桐的一番分析我必须拿来和大家分享。

  先看创新如何是一个概率问题。徐子桐说:“整个来讲要对中国长时间发展有信心,在国外走一圈就知道,中国还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市场。中国的创新力,我听梁建章讲的,他研究人口问题,在斯坦福学理工搞统计,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几张大图一摆,真是一个大数据。中国的创新力怎么样,跟我们的人口密度有关,和自然禀赋条件相似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创新力是远远超过这些国家的。中国人多聪明,多勤奋,多任劳任怨,这些东西都是咱们的竞争力。”

  当然创新的大小也和改革有关,但徐子桐乐观,“现在市场经济,虽然说有一些方面的改革还不到位,但是这个车是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可能有时候会折腾,但是往前走就行了”,“要把这个认识透,市场力量还是非常大的,这个东西你拉不回来,一定往前走,你就跟着大势走,永远不会吃亏。”

  要说徐子桐真是谦虚,“一个跟着大势走永远不吃亏”就是投资大师的范儿了,但他还必须说他是做一级市场的,找公司的,不是做投资的。其实找公司和二级市场的投资道理应该相通,只有找到二级市场上股价也有大好前途的公司,一级市场上的投行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再来看一下徐子桐看好今后十年的都是些什么行业,什么是真值得投资的创新公司。

  “我比较推崇的还是价值,不是说够了什么利润,够了什么指标就可以上市,而是说要看经济结构,看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结构,这才是大的问题”,“如果说按照习总讲话来讲,现在进入一个中速常态,将来这个经济结构调整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像产能过剩的、污染的,这些东西肯定是没前途的,周期性非常强的,可能也不行。”

  “我看好的,完全是从我做投行的角度来说,我没做过投资。从投行的角度来看,哪些是有前途的?说白了,就是跟我们的衣食住行玩有关的,而且是极具创造和生命力的行业。说大一点,比如说教育、娱乐、文化、健康、新材料、大数据、互联网。”

  不过徐子桐也给提了个醒,“现在有些火得不得了,但你们不要光看现在最热的东西,最热的有可能就有问题。”比如说现在阿里要上市,“你有没有想过阿里的三个问题,第一他为什么要上市,到底是为了分享还是为了套现,第二他现在的危机是什么,他是怎么赚钱的,第三他能不能持续,为什么大规模的并购,并购成功不成功。”

  “真正要找好公司的话,一定要发现,要思考,不是跟着人家在后面转,那种肯定是不行的。大的领域要好,也不是说谁都好,医药好,真正好的公司有几个,那个药多长时间还搞不出一个,说实话,少之又少。发现伟大的公司,本来就是寥若晨星,这个就是要靠眼光,靠运气了。”

  我在这里长篇转述徐子桐的观点,是因为敬佩和认同,希望我们都有徐说的那种眼光和运气吧,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创新,不要找错了地方。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