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改革且刺激
程凯
大家都以为中国有个传统叫中庸,我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的知道中庸就好了。现有一种话语体系大行其道,说来说去的大体意思,改革就是改革,改革就不能刺激,刺激就是刺激,刺激了就不算改革,改革好像和刺激势不两立。
其实,中庸的庸并非是平庸的庸,中庸说的其实无非一种实用的态度,中庸之道,既具备可操作性,又能得到最经济的效果。经济科学也是一种选择科学,所谓理性选择,就不应该是那种独断式的简单二分法,而是一种在众多方案之中权衡利弊、综合拿捏的过程。
我的一种感觉,那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现在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改革与微刺激并行,且改且刺激。这种感觉在上半年的最后一天6月30日尤其强烈。
6月30日这天,银监会发出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自7月1日起,对存贷比计算口径进行调整。计算存贷比分子(贷款)时,从中扣除6项,包括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所对应的贷款,“三农”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涉农贷款,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所对应的小微企业贷款,村镇银行使用主发起行存放资金发放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等;计算存贷比分母(存款)时,增加以下2项,银行对企业或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外资法人银行吸收的境外母行一年期以上存放净额。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连续定向降准之后的又一次货币政策上的微刺激,实际上就是鼓励银行多放贷款。
存贷比是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目前银行贷款应遵守存贷比不超过75%的“红线”要求。对于存贷比分子分母的调整,理论上将使得商业银行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根据华夏银行人士的一种分析,此次调整,“理论上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最多可超过8000亿元。但考虑到各行贷款规模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实际释放资金将低于理论数值。”
要怎么看待这次存贷比调整和有可能被释放出来的8000亿流动性?我看也是改革与微刺激并行。改革是大势,微刺激则是小波段。
在上一期《地平线》专栏中,我分析了央行第二季度统计的三张表,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无论是银行家还是企业家,对经济的后市都不乐观。
因此,我说“如果延续企业家和银行家们的从2011年开始至今的信心不断下滑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可能就会越来越麻烦,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其实还真没有什么特殊的招数,长效药肯定是改革,但是短效药也不可不服。银行的银根稍微松一点,财政的支出稍微多一点,也就这两招,分别从资金供给和经济总需求方面发力,才能给银行家和企业家多带来一点信心”。
央行的政策其实就是这样在调整,不是说央行对改革和刺激有什么偏好,而是需要根据经济数据和统计结果实事求是的改变政策。我觉得改革派们真的不需要对央行过于苛责,从这几次的货币政策微调整来看,都是一点一点挤牙膏地在出,充分说明了央行的谨慎和下药时的小心翼翼。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哪一次的调整都要和改革挂上钩,而这一点恐怕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认真考虑的。前两次的降准都是定向降准,理论上受惠最多的将是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而这一次存贷比调整,你看分子调整中,6项中有4项是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鼓励的就是商业银行在微刺激中还能保持改革的方向。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这是6月30日的一件大事,其实这一天还有更多的大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一天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纪律改革方案和一系列反腐大动作的公布,当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经济改革来说,最大的焦点其实还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过。
就像财政部网站上挂出来的新闻公告指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则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
不断微调微刺激的同时,改革的步子一刻也没有放松,担心微刺激会开改革倒车的人,我觉得完全属于多虑。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而言,2016年才能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才能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革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这是拿来约束政府行为的;第二个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是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这是拿来建设市场的;第三个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这其实才是财税体制最大的症结,这个不改,就叫光说不练。
中央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是在改革,财政部将是主要推进部门,但和货币部门一样,财政部在改革的同时微刺激一点也不敢放松。财政部早在其5月21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中就明确了它微刺激的任务,“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下达年初预算,细化落实未分配到部门和下级财政的预算,加快资金支付进度。”
改革与微刺激,一点也不矛盾。
(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