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瘦身”升级
摘要:调控措施之所以不断升级,是因为人口问题已成为北京的一大难题。
5月1日起,北京开始执行第二套阶梯水价方案,90%的居民家庭用水价格上调为每立方米5元,每立方米的价格比之前上涨了1元。
而在小长假前的4月26日,昌平区刚刚立下“军令状”,未来将全面清退低端产业,加大拆除违建力度,尽快将外来人口比例降低到50%以下,从而甩掉“外来人口比例倒挂区”的帽子。
在安邦城市经济高级研究员唐黎明看来,以上措施都是北京“控人”政策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通过拆除唐家岭等“蚁族”聚居地、实施进京证办理新规、向外搬迁“动批”等低端制造业,以及地铁票价涨价、水价涨价等提高生活成本的措施,北京的人口调控措施不断升级。
不过,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却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未来,除了保留符合北京核心功能定位的产业外,非核心的产业无论高端低端都应该疏散出去,这样做才能保证政策可持续。
调控政策密集出台
来京奋斗5年,今年3月,泥鳅(化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购车梦,他花了20多万元买了一辆本田CR-V。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摇上号,他只能托人在保定上了一个河北牌照。由于住在通州区,位于五环以外,而北京此前的限行政策只是针对进入五环以内的外地牌照车辆,因此泥鳅认为自己出行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但是没想到的是,从4月11日开始,北京市实施了进京证办理新规,进入六环以内就要限行,违反规定的话要罚款100元,扣3分。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开车到30公里外京津交界处的觅子店综合检查站,办理了一张有效期7天的进京证,到期前一天再到京哈高速白鹿收费站办理延期5天。如果再到期,就只能去觅子店综合检查站重新办理了。
唐黎明告诉记者,解决交通拥堵和人口过快增长问题,是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两大重点任务,而交通问题又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所以,进京证办理新规其实也是北京市人口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
据悉,为了实现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两大重点任务,在2013年底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市长王安顺已经将“着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坚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列为2014年的首要任务,并表示,“这是解决交通、环境等许多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央对北京市提出的明确要求。”
正因为如此,从去年年底开始,北京市就不断传出人口调控的各项政策。2013年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副局长马伯夷在例行发布会上透露,北京地铁正在酝酿涨价,结束“2元时代”。几乎同时,西城区又传来北京动物园商圈服装批发市场(简称“动批”)即将搬迁的消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负责人介绍,不光是“动批”,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十里河建材市场和大红门批发市场等将开始进行整治和外迁工作。
这其中,昌平区的力度最大。4月26日,在昌平全区领导干部工作会上,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昌平常住人口已达到188.9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0.6万,占53%,是全市唯一的外来人口倒挂区。对此,区委书记侯君舒表示,未来昌平区将严控外来人口,尽快将外来人口比例降低到50%以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昌平将采取全面清退低端产业,加大拆违力度,全面清理“群租房”,严控“五证”审批审核等一系列措施。
唐黎明向记者表示,算上前些年北京市拆除唐家岭等“蚁族”聚居地,禁止地下室出租和群租等,可以看出北京市的人口调控措施已经不断升级,“越来越严厉了。”
如何疏散?
调控措施之所以不断升级,是因为人口问题已成为北京的一大难题。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069.3万人,已远超北京市规划人口的上限1800万。这其中,户籍人口增加对全市人口增长的贡献率不到四分之一,另外超过四分之三的增长来自于外来人口的贡献。
如此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使得北京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显得捉襟见肘。
以水资源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的1/35。一位长期关注水问题的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这一数字甚至不如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
但是,在唐黎明看来,之前北京市采取的很多人口调控措施效果并不好。因为政府采取的疏散措施都是“运动式”的,只注重表面。简单地制定一个数字目标,下达人口控制的任务,然后不管这些人去哪,“只要离开我这个区域就行了”,其结果就是导致人口转移到更远的地方,从根本上看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例如,唐家岭拆迁,只是让这些“蚁族”搬迁到了更远的郊区,但他们的工作还是在城里,他们还是会每天回到城里来上班,只不过距离更远了。这样做不但没有将人口疏散走,反而加重了交通系统的负担。
因此,比较好的办法,应该是产业转移与人口疏导相结合,像京津冀一体化所提出的思路,将北京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到河北去,这样一来北京的人口自然就疏导走了。
不过,易鹏表示,以前北京也推行过“以业控人”,但各区县政府只想将低端的服务业疏散出去,保留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低端产业是为人口服务的,只要有人,这些服务业就会回来,疏散不了。
易鹏认为,未来,北京市应该只保留符合自己核心功能定位的产业,即符合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其他非核心的产业,无论高端还是低端,都应该疏散出去,这样做才可持续。
唐黎明表示,人口之所以向北京市集中,是因为北京市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集中了全国的优质资源,从而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人口流动是理性的、趋利的,北京的机会多、收入高,人口自然会向北京集中了。未来,还是应该像十八届三中全会说的那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才是解决北京市人口问题的根本办法。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