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需要什么样的“微刺激”

作者:刘波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4-19 01:03:00

摘要:舆论为什么要趋之若鹜地把这些政策笼统地都称为“微刺激”,这反映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在经济下行期间政府出手刺激,也是一种患上了刺激依赖症的表现。

需要什么样的“微刺激”

刘波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可谓忧中有喜,喜中有忧。GDP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是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低值。由于今年以来大部分经济指数都预示着经济放缓倾向,所以这并不令人意外,官方也评价称,经济并未偏离平稳增长区间。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但进出口都比去年同期出现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回落,人们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态势只能保持谨慎乐观。
    今年以来的明显经济放缓趋势早就诱发了市场对政府刺激的猜测。而在这些数据公布之前中央就曾有举动。4月2日李克强总理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要扩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建设。4月16日李克强又表示,要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人们给这些举措起了个名字叫“微刺激”。
    然而,舆论热炒的“微刺激”概念或许有对“刺激”的过度解释之嫌,因为一般理解的刺激是通过加大货币供应或者政府开支的方式来激活经济。为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属于通过减税改革来增进企业活力,显然和凯恩斯主义意义上的刺激有着本质差别。而棚户区改造和铁路投资都是在执行既定政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政。早在去年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就部署过类似工作,如以铁路作为稳投资的切入点,鼓励民资参与铁路,对部分中小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加快棚户区改造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的工作。这些政府投资的增加,以及县域农商银行适当降低存准率,都是局部性调整,按部就班,影响有限。耐人寻味的是舆论为什么要趋之若鹜地把这些政策笼统地都称为“微刺激”,这反映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在经济下行期间政府出手刺激,也是一种患上了刺激依赖症的表现。
    当媒体去年初总结出“克强经济学”概念时,“不刺激”就被视其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尤其表现为在去年6月的“钱荒”期间也顶住压力,没有用开闸放水的方式去救市。李克强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说得更明确:“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并未食言,因为当前这些所谓的“微刺激”其实很多是释放经济活力和追求有效投资,与过去人们理解的刺激不可同日而语。当前财政和货币政策依然基本上保持宽松,就业状况尚好,而经济下行也许只是去产能过剩过程中的周期性反应,是对经济过热的正常纠偏,也就是官方表态所说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此期间确实应该尊重经济规律,让经济自愈,而不能试图服用猛药,再煽虚火。
    目前公认的是,靠借贷驱动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了,诸多行业巨大的产能过剩和近期不少中小城市的楼市低迷已经对刺激政策的后遗症敲响了新的警钟。
    没有人喜欢经济下行,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一件好事,以困境倒逼改革,迫使政府加快简政放权,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把“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落到实处,扩大企业经营空间,鼓励创新,未雨绸缪,对冲经济减速加剧的风险,这时应谨防的是又走低效投资刺激的老路。降低对信贷驱动模式和房地产经济的依赖,在调结构的同时维持经济增长不坠和保持相对充分的就业,既需要高超的平衡术,也需要经济迸发出新力量,而只有改革才能做到这一点。当前正是因为政府依然保持着主导地位,市场未起决定性作用,所以一遇经济下滑,舆论就条件反射地鼓吹刺激。当前政府必须维持对市场化的长期承诺,拿出改革实效,给企业以信心,那么对刺激的心理依赖也会逐渐淡去。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