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城的尴尬
摘要:沿着通燕高速往东,一路上两边巨大的广告牌上几乎都是楼盘广告。进入燕郊后的第一站,一下公交车就会被一大群人围住,吵着要带你去看房,热情得都让你不好意思。
胡坤
初次来到燕郊的人,对燕郊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这就是一个大楼盘。
沿着通燕高速往东,一路上两边巨大的广告牌上几乎都是楼盘广告。进入燕郊后的第一站,一下公交车就会被一大群人围住,吵着要带你去看房,热情得都让你不好意思。
在和102国道垂直的燕顺路上,到处都能看到崭新的楼盘。据当地人介绍,在这段大约10公里长的道路两旁,聚集着约20多家近年来才开盘的项目,这种密度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而其中绝大多数业主都来自北京。据说,住在燕郊、上班在北京的“京漂族”有30 多万人。
这30多万人深刻地改变了燕郊的整个生态。他们在给燕郊带来前所未有活力的同时,也给燕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最大的压力是交通。目前从燕郊到北京的大动脉只有一个,就是通燕高速,在这条大动脉上跑的公交车不可谓不多,但依然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每天早晚大多数“京漂族”们都要经历两场挤车的考验,有人自嘲“都要挤成相片了”。
公交车太挤,有人选择拼车。拼车确实舒服,但却要付出时间上的成本。一位已经在纳丹堡入住的业主告诉本报记者,她拼车上班,要比坐公交车上班多花40多分钟,这意味着她每天6点就得起床。
开车也有麻烦,因为房地产发展太快,燕郊的物业配套难以跟上。业主为了物业服务集体维权的事情,每年都会在燕郊上演几回。在今年的3月15日,纳丹堡、夏威夷北岸等小区的业主们因不满物业的停车收费霸王条款,用私家车将102国道堵住,导致进京方向的交通严重受阻。
“京漂族”们最揪心的,还是医疗和教育资源的配套滞后。尽管各楼盘的销售人员均称燕郊将建大型三甲医院,但这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小学、中学也只是停留在图纸上。幼儿园倒是有建成的,但由于“僧多粥少”,一些班级的规模严重超标,最多的据说一个班近90个学生。
最近中央提出的京津冀一体化,给燕郊带来了一些希望,因为这意味着北京的资源将会进一步溢出。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溢出不能再只是人员上的溢出,燕郊更多的,是要承接北京产业上的转移,借一体化之机,升级改造自己的产业结构,让这些“京漂族”不仅住在燕郊,工作和生活也在燕郊。否则,燕郊这座“睡城”将会继续沉睡下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