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遍京津冀
再说一遍京津冀,那是因为我在《地平线》专栏中不久前已经好好说过一遍京津冀了。
那还是在2月28日,我写的评论标题叫做“从自贸区到京津冀”。标题就已经清楚表达了我的观点,京津冀是一个国家战略,和上海自贸区这个国家战略的高度一样的,而且很可能因为这是一个“一把手”工程,搞起来比上海自贸区更加雷厉风行,更加风生水起。
一个月前,这样想的人还不多,但是一个月后的今天,京津冀这个概念至少已经被资本市场吃透了,而导火索就是某报道提出来的一个所谓的北京政治副中心的概念,当然,关于保定的这样一个消息很快就被辟谣了。
而且据了解,国家发改委的确正在制定京津冀一体化规划,但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副中心。其实,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副中心问题也不大,对于京津冀这个国家战略的理解也不可仅限于此。炒做副中心,只不过股市更加需要一些想象力而已。
怎么看待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意义?我在“从自贸区到京津冀”一文中提到的观点是,如果你仅仅考虑所谓的政治副中心,考虑哪些政府政治职能可以被转移,或者哪些科教文卫机构可以适当迁移出北京,哪些非关国家经济命脉的央企总部也可以适度迁出北京,这些细节问题最终会误导你的认识。因为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战略意义其实和上海自贸区一样,那就是改革,做好改革的大试验田。
简单粗暴的预测这个中心那个中心,都不符合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本质,从北京走向京津冀战略一体化的发展,核心要义不就是去中心化吗?所以,我们还是要更加深刻地去体会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7点要求:
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没有比河北更高兴更积极的了。根据新华网石家庄3月26日的消息,当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
保定和廊坊的地位都被这份《意见》突出来了。按照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省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更加具体的是,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包括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和吸引力。
当然不只保定,廊坊、石家庄、唐山、张家口、承德、秦皇岛、邯郸、沧州、邢台、衡水这些河北的城市都被一一点名提出来了各自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定位。这是河北省布下的一盘大棋,只等国家发改委的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和北京市的积极响应。
可是话反过来说,我们最先看到的都还是河北省一省的动向,真正的京津冀一体化绝对不是河北省一家可以说了算的,一厢情愿的一体化是行不通的。我们看到的河北的事情越多,就越应该相信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突破改革的重要性。北京必须要拥抱京津冀,这才是这个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核心所在。
北京必须要拥抱京津冀,这还不是说河北需要北京,北京就给予支持,而是北京需要河北,一是需要河北放大北京政治中心的空间,二是需要河北改善北京或者说是京津冀大圈的生态环境。北京如果不能放开胸怀给予河北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河北的工业化定位就难以彻底扭转,京津冀的雾霾就难以散去。
关于雾霾的最新证据是惊人的。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确认空气污染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环境健康风险,2012年约有700万过早死亡病例与空气污染有关,意味着坏空气左右了人类八分之一的死亡。
其中,室外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发电站、工农业排放以及居民供暖和烹饪。在空气污染与具体疾病的关联性方面,世卫组织这次的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不仅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疾病有关,同时还与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关联。40%的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以及11%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由于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的,而室内空气污染造成34%的中风病例和26%的缺血性心脏病,6%的癌症病例与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有关。
再说一遍京津冀,其国家战略的意义在改革,而对于京津冀的关系而言,最重要的是北京放开胸怀,真正去拥抱河北,改变河北,大家一起还京津冀一片蓝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