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3-27 13:56:00

摘要:在一个把建设完全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中,政府的作用一点都不能因为市场在而有所减轻,市场能做的让市场做,市场不能做的政府就一定甩手。

程凯

  拉加德,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属于那种杰出而优雅的成功女性,跟她的前任或前前任相比,她在中国人心中的名气和影响力都大得多,尽管她只是IMF的总裁,尽管能把IMF叫出来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人并不多。

  说拉加德有影响力的一个证据,是中国的总理李克强一周见了她两次。

  李克强3月18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拉加德,赞赏了IMF在增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方面所做的努力,希望基金组织继续加快改革,更好地履行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宗旨。

  6天后的24日,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再会拉加德,又一次对IMF的作用提出了想法,如希望基金组织继续推动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及早甄别、研判世界经济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等。

  尽管IMF在它既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历史中犯过不少错误,但它所定位的作用还在,而它对世界经济的研判能力和干预能力仍然是一般的国际组织难以企及的。曾经的IMF在全球经济尤其是新兴国家中的地位是一言九鼎,是导师,更是教练。就算到现在,也还有相当的影响力,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吧。

  拉加德这次来中国,主要是参加由国研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这个论坛办了多年,级别非常高,不仅来宾的级别高,国内出席会议的领导也从来都是高规格。我的感觉是,这个论坛一直都是中国的决策者同海外关心中国经济的外脑智库们一种年度沟通和对话。

  拉加德这次也算是畅所欲言了。23日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中国的年轻一代:全球领导者,全球公民”的主题演讲中,她直接“宣布”:“中国当前的增长模式使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经济依靠这种增长模式就只能走这么远了。”

  话糙理不糙。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谓的中国奇迹,一条主线就是运用中国的庞大劳动力市场为世界生产制成品。简单讲,就是中国制造。围绕着这条外贸主线的,是支撑这个主线的投资线,要生产一切,自然要投资厂房,配套交通基础设施,还需要为这一切生产或进口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通过这条主线累积起来的财富,然后再被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去,创造了另一个支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但是,拉加德在清华的演讲,讲出了在中国经济这条主线上伴生的另一个话题,那就是“警惕中国贫富分化扩大”。刚才说了,中国制造这条主线解释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财富增长的源泉,但是却没有说明增长的财富是如何被分配的。当然,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被提高了,但是财富的分配结果显然不是同一个档次上的。而这种隐含着种种不公平的分配,恰恰可能是阻碍中国经济向消费型转型的症结所在。

  一个很简单的解释,为了维护中国制造这台财富生产机器,汇率如果被压制了,出口部门的人受益,进口部门的人遭损,分配不公;为了维护中国制造的资本积累,利率如果被压制了,存钱的人遭损,能借到钱的人受益,分配不公。如果财富分配过于不公,则消费难以刺激,因为作为最大基数的普通人边际消费能力最强,却被收入增长的速度压抑了消费,而最富有的人再富有一天能喝掉的茅台又能有几瓶,他们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又能有多少?

  我很惊讶于拉加德举出的一个IMF的研究案例:“根据IMF的近期研究,不平等的社会增长得较慢,即使增长也不能持续。此外,不平等还会侵蚀社会结构。”这对于一个从来都大讲特讲自由市场、自由竞争和效率重于公平的组织来说,进行这样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愿意在新兴市场国家宣讲,我的感觉这真是前所未有的进步。IMF确实在进步,更加的求是和务实。

  如果IMF都在如此强调公平的作用和不公平的负面作用,我们自然无论如何都必须更加重视这一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到了某一天,这个世界将会走到这样一个点: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富起来,那么从总体财富上来讲就谁都别想再富起来。这说的不是社会改革,而是经济规律。

  如何消除不平等?拉加德也提出了不少办法,比如她认为,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金融服务的获得渠道,是消除不平等的有力途径。合理的再分配政策,如累进性征税和强有力的安全网,也能发挥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激励人们,让他们能够发掘自己的潜力。”

  在改善教育和医疗这样的基础工作之外,政府其实更需要做的恐怕还是改变扭曲的价格机制,让汇率和利率这样更基础的货币因素给普通人带来更多的实惠,至少不能是偷偷拿走他们钱包里的零钱。

  我觉得拉加德说的都没错。在一个把建设完全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中,政府的作用一点都不能因为市场在而有所减轻,市场能做的让市场做,市场不能做的政府就一定甩手。最怕的就是把该做不该做的搞反了!搞反了是有动力的,管市场该管的有寻租收益,不管市场不管的那就叫甩负担,这本账谁都会算。(作者为本报编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