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能“在孤独中繁荣”
刘波
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北方地区断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令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遭到了各方的考问,地区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势在必行。在这一背景下,近期京津冀一体化这个话题突然出现大热,就显出独特的意义。
3月16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并称为我国三大城市群,而“京津冀”也悄然取代了之前常与后二者并列的“环渤海经济圈”的表述。此前,习近平曾在今年2月的专题座谈会上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要努力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有境外媒体甚至把京津冀一体化称为本届政府的“一号工程”,与邓小平时代的深圳特区、江泽民时代的上海浦东新区等相提并论。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官方的正式确认,而且在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的时代,特区已经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但无论如何京津冀一体化已被正式提上国家层面的议事日程。
当然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突然跃出的新话题,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构想,“十二五”规划就提出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过去北方地区的区域整合重点“环渤海经济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范围划得太大,区域内的城市联系松散,彼此差异巨大且各自为政,难以实现聚合效应,而京津冀在小范围内的整合则更加现实。
但另一方面在这个小范围里也存在类似“环渤海经济圈”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都需要规划,并从财政、投资等方面拟定具体政策,以实现首都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值得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北京作为这个地带的龙头城市,其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能否向周边地区转移,让北京更多发挥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将经济功能逐渐向周边地区疏散。当然这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率的方式进行,因为很多产业集聚在大城市自有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理由,应由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来疏导,而不是以强制方式推行。
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差距过大会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大问题。北京已经走入了可以与欧美大城市媲美的现代化,天津尚远远落后于北京,而河北省的大片地区依然非常贫穷,据统计就在北京四周还围绕着20多个河北省的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有人称之为一个巨大的“环首都贫困带”,北京是“在孤独中繁荣”。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格局构建与产业对接都将困难重重。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与可支配收入都与长三角、珠三角存在显著差距,在这里构建城市群的难度显然更大。在珠三角、长三角都形成了成熟的具有经济辐射效应的经济群,但北京周边地区的特点是资源过度向首都集中,而未能形成首都与周边地区共同繁荣的态势,北京不像一盏能辐射周边的明灯,而更像是一个吸耗周边资源的“黑洞”。其原因显然是南方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商业文明比较发达,未来必须要考虑的是改变权力主导的发展方式,把北京的辐射效应发挥出来。
其实北京在创新科技、高端产业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都有巨大的辐射潜力。在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未来北京仍然要扮演“首都经济圈”中心城市的角色,并发挥复合型的多重功能,只是它要更多地带动周边城市,最好是使之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当然这也需要周边地区的配合。河北省已表示要打造“环首都绿色经济带”,目前承德、廊坊、保定、张家口、秦皇岛和唐山六座城市可以成为与北京合作的排头兵。
经济不是唯一考虑,北京的“大城市病”应该也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整合的重要原因。北京因为各种功能过于集聚而不堪重负,这就需要周边城市的加入,从而走向共同的资源整合与协调。未来的方向是从北京这样的“单中心”城市发展为“多中心”的城市群。如果经济机会向首都周边地区自然扩张,带来人口的自然流动和舒张,拥堵、资源压力等北京遇到的问题将会缓解,而近年来日益恼人的雾霾问题也有望减轻。但同时也应看到北京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有缺陷的城市规划和落后的城市管理方式,改善这些软硬件条件本身将可能大大缓解人口、资源压力。
京津冀一体化必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商业文化的培育。发达的基础设施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动脉,而生态环境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将是困扰京津冀的一个瓶颈。北京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雾霾、沙尘暴等现象频发,城市供水存在较大挑战,这一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将不断呈现恶化趋势。而在现代化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如何应对环境污染压力,将是京津冀一体化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还有京津冀文化上因为长期处于商业活动不发达的北方,官本位色彩比较浓厚,对市场的尊重不够,这也需要一个缓慢改变的过程。
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主要推动力还是要依赖市场的放开,而这也是中央高层所强调的。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就需要打破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培育统一的市场,让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机制,让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能自由流动。而北京尤其明显的权力主导型的城市规划也需要改变,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从周边贫困区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对农村和城市居民将是双赢的。
很多欧美国家的首都城市群都是经过漫长的演变而形成的,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和城市自然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上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规划与合作,寻求在长期内逐步实现,而不能急于求成。北方地区的落后首先是市场的落后,京津冀一体化首先是市场的一体化,市场的一体化必然带来京津冀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这将弥补我国城市化的短板,并更好利用东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经济机会。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