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话题脱敏祛魅
摘要:信息自由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改善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不但不会削弱还会强化党的执政基础。
刘波
早已流行的网络语言“你懂的”,这几天更加流行了。在3月2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外界关注的敏感问题的时候表示,中央会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高级党员干部,不论其职位多高,接着来了一句“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如此重大的政治问题用如此“不庄重”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似乎还是第一次。
对这个现象该如何解读呢?
首先,这是网络语言、日常语言与政治场合的一次巧妙交融。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政府官员与官方媒体使用一套专门的语言体系,其特点是充斥着政治色彩、严肃、刻板、生硬、高高在上,而普通人在现实中使用另一套更贴近生活的语言体系,或许是出于对前者的叛逆,这套体系往往充满了幽默、讥嘲和反讽。可以说,是前者造就和加强了后者。久而久之,这两套语言体系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前者朝着空洞、虚假的方向,后者朝着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这两套语言体系的隔离背后所折射的,其实是两者之间存在的某些隔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层领导人在逐渐努力实现语言的平易化,拉近两套语言体系的距离。比如2012年11月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首次在公开场合亮相,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着用一系列短句集中讲改善民生的执政目标,杜绝了意识形态性质的大话空话,就让人觉得语言风格焕然一新。从高层领导人做起,只有官员所用的语言普遍变得鲜活、接地气,两套语言之间的隔阂才能打破,“语言腐败”现象才会减少,官民之间才能有效地互动和沟通。
另一个意义,即对政治敏感话题的“脱敏”,则显得更加重大。每年的两会尤其是人大会议,都是一个难得的官员、企业家、学者、普通百姓以及各族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值得倍加珍惜的议政场所。如果在这个场所还不能实现彻底的信息公开、对所有问题都开诚布公地交流,还是对所谓的“敏感”问题遮遮掩掩,那么上下交流的渠道就堵死了。明朝时朱元璋就曾说:“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故必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以“敏感词”来阻遏政治讨论,危害极大。今年的两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全面改革部署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将决定未来数年改革的成败,而今天的改革已经不能单靠领导人的个人智慧了,需要创造一种环境来发动各个群体的头脑,群策群力,为此自由的讨论就是必须的。
有时有关方面之所以要把有些话题敏感化,是出于所谓“安全”或“稳定”的考虑。鉴于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带来的民生倒退,维持稳定的确是一个重要目标。但很多事实也已经证明,经过自由公开的讨论才能让各种问题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减少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焦虑,也才能理性地探讨解决出路,也才能实现稳定。不公开的结果必然是流言、猜测横飞,各种“阴谋论”盛行,有时无端给社会增添恐慌情绪。与此相应,因为缺乏正常渠道的社会关注以及由此带来的舆论压力,相关部门对问题也会以遮掩、拖延为主,得过且过,让矛盾日益积累和加深,也让政府部门的思想始终处于紧绷状态。而一个宽松的舆论、言论环境其实能够起到“减压阀”的作用,让社会上冲突横流的各种情绪有一个释放的渠道,在动态的调节中实现一种真正有韧性的稳定,这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稳定。
所以说,让政治话题“脱敏”,实现公开讨论,也是政府的利益之所在。信息自由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改善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不但不会削弱还会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在今天的中国,试图以官方钦定的某种正确思想来武装所有人的头脑已经行不通了,因为所有人的知识和思想都存在局限性,只有靠群体的理性才能走向未来。但是群体理性往往很难构建,在言论不自由的环境中往往是落入“集体非理性”的泥潭。比如在当前,在传统权威来源瓦解的过程中,新的权威并未被建立起来,舆论场呈现一种支离破碎的趋势,尤其是在网络上,各个方向上的极端声音反而更容易赢得掌声。只有那些批评性的言论得到保护,在不同的观点、诉求、利益主张的表达和博弈中,大众的言论和思想才能趋向理性平和,各种类型的极端、暴戾主张才能得到自发的抑制。中国社会必然要走向一种自由讨论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状况,在这一基础上才谈得上共识的构建。
而且,政府对政治话题讨论的放开和宽容,不能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可以给予也随时可以收回的恩赐,而应是一种公民权利的体现。这一基本权利自始至终应该得到政府的尊重和保障。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法不禁止即可为”或许不仅适用于企业等市场主体,也应适用于普罗大众。在信息社会,信息在不断的流动和传播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政府在各方面的信息公开,都足以成为杀除流言、谣言细菌的阳光。“事无不可对人言”,除非存在着保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所有政府信息都应公之于众,接受舆论的监督。这能确保“两会”期间的信息公开透明,也将为各级政府常态化信息公开机制的构建和维护树立样板。
孙中山说过,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但因为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中国人对政治的态度总是讳莫如深、欲言又止,就使得政治演变成为了“宫廷斗争”的代名词,几乎与“秘密”、“阴暗”、“丑陋”等画上了等号,形成几乎所有人都厌恶政治、避谈政治又喜欢窥探政治、消费政治的怪现状,使得政治不再是可以大方讨论的“众人之事”。揭开蒙在政治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实现对政治的“祛魅”,使政治变得常态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样的健康政治将惠及所有人。(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早已流行的网络语言“你懂的”,这几天更加流行了。在3月2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外界关注的敏感问题的时候表示,中央会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高级党员干部,不论其职位多高,接着来了一句“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如此重大的政治问题用如此“不庄重”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似乎还是第一次。
对这个现象该如何解读呢?
首先,这是网络语言、日常语言与政治场合的一次巧妙交融。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政府官员与官方媒体使用一套专门的语言体系,其特点是充斥着政治色彩、严肃、刻板、生硬、高高在上,而普通人在现实中使用另一套更贴近生活的语言体系,或许是出于对前者的叛逆,这套体系往往充满了幽默、讥嘲和反讽。可以说,是前者造就和加强了后者。久而久之,这两套语言体系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前者朝着空洞、虚假的方向,后者朝着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这两套语言体系的隔离背后所折射的,其实是两者之间存在的某些隔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高层领导人在逐渐努力实现语言的平易化,拉近两套语言体系的距离。比如2012年11月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首次在公开场合亮相,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着用一系列短句集中讲改善民生的执政目标,杜绝了意识形态性质的大话空话,就让人觉得语言风格焕然一新。从高层领导人做起,只有官员所用的语言普遍变得鲜活、接地气,两套语言之间的隔阂才能打破,“语言腐败”现象才会减少,官民之间才能有效地互动和沟通。
另一个意义,即对政治敏感话题的“脱敏”,则显得更加重大。每年的两会尤其是人大会议,都是一个难得的官员、企业家、学者、普通百姓以及各族民众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值得倍加珍惜的议政场所。如果在这个场所还不能实现彻底的信息公开、对所有问题都开诚布公地交流,还是对所谓的“敏感”问题遮遮掩掩,那么上下交流的渠道就堵死了。明朝时朱元璋就曾说:“壅蔽于言者,祸乱之萌。……故必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以达天下之政。”以“敏感词”来阻遏政治讨论,危害极大。今年的两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全面改革部署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将决定未来数年改革的成败,而今天的改革已经不能单靠领导人的个人智慧了,需要创造一种环境来发动各个群体的头脑,群策群力,为此自由的讨论就是必须的。
有时有关方面之所以要把有些话题敏感化,是出于所谓“安全”或“稳定”的考虑。鉴于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带来的民生倒退,维持稳定的确是一个重要目标。但很多事实也已经证明,经过自由公开的讨论才能让各种问题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减少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焦虑,也才能理性地探讨解决出路,也才能实现稳定。不公开的结果必然是流言、猜测横飞,各种“阴谋论”盛行,有时无端给社会增添恐慌情绪。与此相应,因为缺乏正常渠道的社会关注以及由此带来的舆论压力,相关部门对问题也会以遮掩、拖延为主,得过且过,让矛盾日益积累和加深,也让政府部门的思想始终处于紧绷状态。而一个宽松的舆论、言论环境其实能够起到“减压阀”的作用,让社会上冲突横流的各种情绪有一个释放的渠道,在动态的调节中实现一种真正有韧性的稳定,这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稳定。
所以说,让政治话题“脱敏”,实现公开讨论,也是政府的利益之所在。信息自由将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改善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不但不会削弱还会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在今天的中国,试图以官方钦定的某种正确思想来武装所有人的头脑已经行不通了,因为所有人的知识和思想都存在局限性,只有靠群体的理性才能走向未来。但是群体理性往往很难构建,在言论不自由的环境中往往是落入“集体非理性”的泥潭。比如在当前,在传统权威来源瓦解的过程中,新的权威并未被建立起来,舆论场呈现一种支离破碎的趋势,尤其是在网络上,各个方向上的极端声音反而更容易赢得掌声。只有那些批评性的言论得到保护,在不同的观点、诉求、利益主张的表达和博弈中,大众的言论和思想才能趋向理性平和,各种类型的极端、暴戾主张才能得到自发的抑制。中国社会必然要走向一种自由讨论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状况,在这一基础上才谈得上共识的构建。
而且,政府对政治话题讨论的放开和宽容,不能视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可以给予也随时可以收回的恩赐,而应是一种公民权利的体现。这一基本权利自始至终应该得到政府的尊重和保障。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法不禁止即可为”或许不仅适用于企业等市场主体,也应适用于普罗大众。在信息社会,信息在不断的流动和传播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政府在各方面的信息公开,都足以成为杀除流言、谣言细菌的阳光。“事无不可对人言”,除非存在着保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所有政府信息都应公之于众,接受舆论的监督。这能确保“两会”期间的信息公开透明,也将为各级政府常态化信息公开机制的构建和维护树立样板。
孙中山说过,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但因为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中国人对政治的态度总是讳莫如深、欲言又止,就使得政治演变成为了“宫廷斗争”的代名词,几乎与“秘密”、“阴暗”、“丑陋”等画上了等号,形成几乎所有人都厌恶政治、避谈政治又喜欢窥探政治、消费政治的怪现状,使得政治不再是可以大方讨论的“众人之事”。揭开蒙在政治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实现对政治的“祛魅”,使政治变得常态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样的健康政治将惠及所有人。(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