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新三板扩容企业挂牌成本上升

作者:曹丹 包涵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2-14 23:46:00

摘要:新三板扩容后,无论是挂牌数量还是成交金额都有明显的提升,关于挂牌费用将涨到300万元的声音甚嚣尘上。

新三板扩容企业挂牌成本上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曹丹 包涵 深圳、北京报道

  新三板扩容后,无论是挂牌数量还是成交金额都有明显的提升,关于挂牌费用将涨到300万元的声音甚嚣尘上。本报记者采访获悉,券商出现分化情况,一些大型券商有提价的意向但还没有实施开来,而对于一些中小型券商来说,更是处于积累项目阶段,议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最核心的做市商制度并未出台,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则更为关注的是交易问题。

挂牌费大涨

券商仍未赚钱

  今年以来,新三板企业的挂牌费一路水涨船高。来自多方的数据都显示,新三板企业的挂牌费已普遍达到150万元以上,甚至还有高达200万元以上的。这与之前券商做新三板挂牌纯走量,收入只在50万到100万之间,拿多拿少全看政府补贴的境遇已经完全不一样。与之相对应的消息,则是政府也正在打算逐渐减少或取消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补贴。

  “以前真正的新三板没有出来,企业都看不清楚,没有政府的补贴,大家都不愿意做。现在真正的新三板8月份就到位了,其自身的吸引力已经发挥出来,企业挂牌意愿空前高涨,挂牌费自然也水涨船高。其实券商现在仍然是不赚钱的,但没关系,等到做市商制度出来后,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企业挂牌意愿上涨后,政府减少补贴这也是顺理成章的。这并不会削弱企业的挂牌热情。”西部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程晓明表示。

  “其实很多筹备挂牌的企业负责人并不了解新三板挂牌,很多人甚至还将它等同于上市,如果你告诉他挂牌不意味着上市,他就会觉得你在坑他的钱。”一位华东券商的场外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辅导新三板企业并不容易,要出差,业务小而碎,耗费人力还没钱。“它的挂牌门槛看似没有限制,但之后的路也并不好走,协议转让,进入做市商系统,进入集合竞价系统,真正的要求都在后面,券商所花的心力也不亚于上市。”

  该人士指出,他在研究和辅导新三板企业挂牌的过程中,遭遇过很多难题。“有的企业有无形资产瑕疵,有的企业用没有真实交易的票据为大股东去融资,有的董事亲属还任职公司的监事,甚至还有公司用员工的个人账户去收货款的。辅导的工程和我们的收入相比,确实只是走量。”

  如今挂牌费虽略有上涨,但上述人士认为,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保持收支平衡,离赚钱还很远。他也在等待做市商制度推出的那天。

  对于券商来说,无论是新三板的挂牌数量还是储备数量,一直处于分化的情况。当然,在关于新三板挂牌费用上涨的问题上,各大券商的提价能力也有差别。

  “我们还没有提价,还是处于报价竞争激烈的阶段。遇到一次申万报价比我更低10万左右,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没办法只好放弃这个项目。”一位华南某大型券商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事新三板的券商人士水平也是有高有低,“我前段时间接手的一家企业股改完了之后,股权竟然出现转让的情况。目前券商还是尽量挑选好项目,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提价能力很弱。”

  “有几个券商有提价的意向,会不会涨这么快还是未知数。”一位招商证券的新三板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他对新三板挂牌费用上涨有着悲观的预期,现在做新三板业务还是处于亏损状态,涨这点价并不能有实质改变。

“目前来看,券商很难将挂牌费提到300万,但涨个几十万还是有的。毕竟新三板的做市商制度还没出来,交易并不活跃。”上述招商证券新三板人士表示。

  “现在正是扩容期,不少券商提价了,开始挑项目,以前是券商说服企业上新三板,现在并没有那么主动。”沈阳地区一位从事新三板业务的专业人士表示,传统行业没什么亮点,券商单做新三板业务没意思,大多会考虑后续转板或者其他融资。券商本身也有投资公司一类的,不仅考虑挂牌赚钱,投融资也赚钱。

  除了要面对挂牌费用上涨的压力,政府取消补贴也是大势所趋。“沈阳地区的政府补贴很早就取消了,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上述沈阳地区从事新三板的专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考虑政府补贴的原因,确实一些企业打退堂鼓了。不过,有些企业还是不考虑补贴的原因,坚持要上。有些上新三板的企业是冲着上百万的补贴去的,动机不纯,刚好可以自动筛选这些企业。

成交冷清

期待做市商制度

  “我们更期待有实质性的支持政策出现,如补贴、减税等。更关注的是,180万元何时到手。”深圳地区一家刚挂牌新三板企业的董事长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那些IPO困难的企业来说,挂牌新三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新三板全国扩容后,企业挂牌数量快速增长。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月14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627家,尽管这和新三板扩容后市场预期的5年挂牌5000家的数量还相差甚远,但相比2006年的6家已经有了重大改观。

  “不能以主板的眼光审视新三板,集体挂牌第一天有个涨幅比较好的项目就是我做的,但也是昙花一现。”前述沈阳地区新三板人士表示,新三板的魅力还是在做市商制度,要想有持续交易,一定要有配套制度。“如果没有交易,企业上新三板就没有意义。公司治理门槛还是有的,除了要补缴税款,还有承担每年的挂牌费用,这对小企业也是个沉重的负担。”

  事实上,新三板全国扩容后,市场成交极不活跃,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截至2月14日,新三板总成交金额达到37.26亿元,成交笔数5613笔。尽管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但交易数据并不是很亮眼。此外,2013年新三板成交金额为8.14亿元,成交989笔,平均每天不到3笔成交,部分公司还出现全年没有交易量的情况。

  “集体挂牌引致成交量井喷,但火爆之后归于平淡。1月24日集体挂牌日,新三板成交笔数、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是2013年日均水平的30.7倍、12.5倍和19倍。266家公司新挂牌首日有109家公司股票有成交,且不少报出高价,但随后几天一切归于平淡。”申银万国策略分析师李筱璇分析认为,2014年1月对于新三板是个里程碑节点,首次突破了地域、园区、行业、所有制等等限制,成为最具包容性的资本市场。

  程晓明则分析认为,股权融资难点是定价,交易所的价值是通过交易、交易价格为融资提供定价依据。只要没交易,挂牌数量再多也没用。“现在不要谈新三板存在什么问题,等做市商制度出来后再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