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金地:最坏时代已经过去?

作者:陈小瑛 李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4-01-11 00:36:00

摘要:曾经,在A股市场上,“招保万金”四小龙属于龙头房企的同一梯队,然而,时过境迁,金地与招商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万科、保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小瑛 实习记者 李洁 深圳、北京报道

  曾经,在A股市场上,“招保万金”四小龙属于龙头房企的同一梯队,然而,时过境迁,金地与招商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万科、保利。

  2013年,经过两年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战略转型,金地开始走出连续深陷于300多亿元的陷阱,全年销售达到450亿元,同比增长31.7%,重新回到正常的增长轨道。

  但差距依旧在,相比融创、碧桂园等后来者的规模高速扩张,金地在发展道路上仍旧显得十分谨慎。

  转向刚需

  1月7日晚间,金地集团公告显示,2013年累计实现签约面积359.8万平方米,累计签约金额450.4亿元,同比增长31.7%。与同行相比,这一增长速度并不耀眼,但对金地而言,已超出年初计划并创下3年来的新高。

  在某券商分析看来,2013年业绩提升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刚需产品推盘量,大幅度提升产品周转和去化速度,2013年在新推项目中首改刚需户型比例超过60%,预期2014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这让金地长舒了一口气,经历了2010年人事大地震的金地,“三驾马车”中,张华刚和赵汉忠因为思路偏于激进,最终选择离开,仅剩下董事长凌克一人,大伤元气的金地此后两年一直深陷300亿规模陷阱跳不出来。

  人事震荡后,金地的蜕变显得更加艰难,但一个较为乐观的说法是,金地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凌克为核心的团队,经营理念不再有“三驾马车”时代的分歧,上下行动表现也更为一致。

  金地集团人士告诉记者,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金地开始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优先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小户型产品,制定合理的价位区间,2013年的可售货值中,144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占比从2012年的46%迅速下降到了35%。

  同时,金地开始学习万科,力推产品标准化,2013年还成立了研发设计院,并且开始注重社区配套的增值服务。“产品标准化之后,可以加快去化和项目增长速度,规模采购后,成本也能降低。”金地集团人士称,这算是厚积薄发。

  从2013年9月份开始,金地加大了推盘速度,月度推盘项目数就在25个以上,以刚需产品为主,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新推盘去化率均在六成以上。

  扩张仍谨慎

  面对千亿房企阵营的不断扩大,以及融创、佳兆业这些后来者的迅猛发展势头,金地也在试图追赶,有机构预测,2014年销售规模能达到600亿元。

  “2011年400亿的目标没能完成后,金地便不再定目标了。”一位从金地离职的员工告诉记者,金地向来偏于保守。

  金地集团战略管理部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在最近和未来一段时间,金地不会盲目与一些房企攀比规模,也不会一味强调增长速度,而是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可延续性发展。比如管理效能持续稳步提升,经营质量健康稳定等等。

  “过去金地的拿地计划有点大起大落,市场低迷时,几乎不敢拿地,市场回升时,又去抢地。”上述离职员工说,这两年都在消化存货,不敢拿新地。

  从数据上看,2011年、2012年拿地金额分别只有23亿和47亿元。

  但2013年随着去化面积的增加,金地开始加大土地储备,全年新增项目26个,新增权益建筑面积约550万平方米。金地集团人士说,这主要是加大了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地价平均起来也不算很贵,多数项目是以底价获得。

  “2013年金地算是正常的补仓,不算激进也不算保守,如果能保持这种节奏发展下去,还是有后发优势。”深圳一房企人士分析称,相比融创、碧桂园这类敢于豪赌市场、追求瞬间做大规模的企业,金地这几年偏于保守发展。

  从新开工方面看,截至2013年12月底,金地集团新开工面积达到580万平方米,是2012年全年新开工面积的2倍。有券商预期,金地2014年可售货值接近1000亿元,按2013年去化率60%估算,2014年销售额能达到550亿-600亿,较2013年上升20%-30%。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