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离家近了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30 12:46:00

摘要: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发展潮流的改变,中国不仅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甚至越过海洋开始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

   “自十点钟上车,在人群中占了一席之地,被搬到上海来,一连走了十四个钟头才到。”80多年前,从杭州乘火车至上海的郁达夫,为糟糕的交通所苦,忍不住在日记里碎碎念了一下。

   当新世纪的孩子们坐在宽大舒适的座位上,透过减速玻璃看见窗外的景色在飞,仅仅58分钟就完成同样180公里路程的时候,郁达夫14个钟头的路程听起来就像聊斋或西游记,充满了不真实的感觉。

   事实上,时间退回到20年前,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也近乎天方夜谭。

   油漆剥落的车厢,沉闷且难闻,车体外皮长时间不清洗,门窗不擦,积满污垢;汗味、烟味夹杂着臭脚丫子的味道让人气也喘不上来;电扇总是不转,几近直角的靠背总是各种不舒适,厕所气味令人作呕;周围人们丝毫不控制音量的说话声,小孩的哭闹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变得惊人的大。地上到处都是闲磕牙的妇女们扔的瓜子皮、云雾缭绕的男士们扔的烟头,以及随着“呵呸”、“呵呸”的刺耳声响吐在地上的痰。没有办法睡觉的小孩子吭吭地哭着,包着头巾的妈妈用脚清理出一小块干净的地方,把孩子横着塞到座位底下小憩;一些身手矫健的男人爬到行李架上躲避拥挤的人群。最拥挤的时候,一间厕所里挤了9个人。没有暖气的寒冬,人和人之间的温度能到40度。

   这是20多年前乘坐火车出行的人们的共同记忆。1996年,尽管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80至110公里,但我国铁路客车平均旅行速度仅为每小时49.5公里。北京到张家口至今仍行驶的4415/6次列车还保持着这样的速度。206公里的距离,这趟列车要运行近6个小时。

   即使是现在,当临客3个半小时从杭州晃到上海,坐高铁的乘客已经游完了整个外滩。

   随着铁路的发展,普快、特快、直达渐渐开始出现,车辆从一水绿色,到绿、黄、红、蓝、白并存,火车与火车之间的差距拉开了。10年中,中国铁路进行了六次大提速。

   2007年4月18日,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和谐号”国产化动车组列车亮相。新华社这样描述道:“(和谐号)疾驰过春意盎然的神州大地时,中国铁路这个历尽荣辱沉浮、饱经沧桑的钢铁巨人,也随之焕发出青春的异彩。”

   2008年,子弹头式的高铁从北京南站驶向天津,由此拉开的高铁大幕正在改变中国。

   34岁的在北京工作的沈阳人郑先生几乎见证了所有火车提速的过程。1997年,火车第一次提速,从北京到沈阳需要10小时37分;1998年,第二次大提速后,路上的时间缩短到9小时25分;等到了第六次大提速,北京和沈阳之间的距离不过4小时。尽管现在时间增加到了5小时,但依然很便捷。

   回家的便捷冲淡了乡愁,当想家的时候,一个周末,一张火车票就能回去。

   现在,在别离的站台上,已经没有人再隔着玻璃紧贴双手,火车开动仍依依不舍地跟着跑了。承载着思念之情的火车向家乡隆隆驶去。这条路并不是第一次走,也决不会是最后一次。和小时候相比,思念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回家的路程难走了还是平坦了?不知道,但这条路一定是变快了。

   高铁缩小了中国。

   但对于乘客来说,则是距离和时间的转换。

   就像瑞士全民发工资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一样,高铁给了人们另一种可能性。

   或许没有多少人还记得,从北京到天津,曾经的距离是三四个小时。而现在,半小时的距离将两个城市紧紧连在一起,不仅改变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改变了城市圈的距离,甚至改变了中国的距离。

   随着一条条贯穿南北东西的高速铁路陆续开通,“双城生活”也越来越普遍。人们发现,原来可以生活得更从容更便捷。潇洒一点的,可以“早上广州喝早茶,午餐武汉吃鲜鱼,晚上郑州品烩面,清晨北京看升旗”;务实一些的,也可能在北京工作,在河北居住,成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的同时,也不用背负倾尽家财在北京远郊买一套仍然贵得离谱的房子的重担。

   “同城化”给人们的,是一种选择的权利。

   当“像风一样快”、“贴地飞行”、“公交化频率”、“航空式服务”的高铁在中国的版图上遍地开花的时候,“中国高铁之父”刘志军正因为其奉献过、也贪腐过的高铁而在监狱里服刑。当宁杭客专开通运营一周后,刘志军也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迎来自己的死缓判决。

   在刘志军掌管铁道部的时代,高铁的试验时速被不断刷新。在京沪高铁联调联试之际,刘志军站在“和谐号”驾驶室内,要求列车驾驶员冲到极限速度,并以这个速度一直行使。在刘志军的要求下,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最高跑出过486.1公里的速度,陪同的外方总工程师心惊肉跳,高呼减速。

   一语成谶。

   2011年动车事故后,高铁减速了。不仅运行速度全面下调,建设速度也大幅下降,在当年,基建投资仅仅完成原计划的66%。减速最厉害的则是规划,高铁审批几乎全面暂停,多条线路开建无期。坚持了两年,这个由于高铁而重焕生机的铁道部,最终还是由于高铁,被拆分成国家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

   尽管原铁道部的官员表示,铁路建设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在成立铁总后即将第一次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明年的铁路投资目标被认为可能趋于保守。

   但高铁显然不应该就此止步。

   中国高铁在时速350公里、380公里技术等级上已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时速400、500公里的高铁研究也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里进行了多年。

   高铁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促进人口流动、推动城镇化进程。从外出旅行到购房置产,从车站周边到整个区域,从同城效应到新城崛起,从省会都市圈到多区域协调发展,高铁对沿线城市及城市区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克罗地亚前总统梅西奇甚至认为,中国能通过高铁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国内的互连互通,将整个中国连通起来,只要有高铁经过的地方,当地的发展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但高铁的影响显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眼中,高铁是一张能代表中国的名片。泰国总理英拉、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塞尔维亚总理达契奇等多国政要都曾经“接”过这张名片。“中国高铁技术装备成熟,施工经验丰富,竞争优势明显,完全能够适应各国情况,满足市场的需求。”李克强传递“名片”的时候这样说道。

   在中国没有涉入高铁领域之前,日本,德国、法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占据了世界高铁的全部市场。从2008年中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运营通车至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产品性价比最优的国家。

   100年前,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建造的;100年后,中国这个“搅局者”或将把铁路建到英国去。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发展潮流的改变,中国不仅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甚至越过海洋开始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

   在世界的注目礼中,中国高铁驶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号角已经高声吹起。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