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与海
摘要:安倍在需要与中国友好时主动收敛,在有美国撑腰时又蓄意挑战中国,把日本“菊”与“刀”结合的风格演绎到极致。
1946年,惨烈的二战战火刚刚熄灭,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出版她的名著《菊与刀》,本是要借考察日本传统文化的矛盾性来理解和预测此敌国的行为,为美国国家战略服务,却无意中成为解析日本民族的名著。无疑日本具有高度的文化独特性,正如本尼迪克特开篇所言:“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因为与这个强大的对手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对付它。”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菊的优雅与刀的暴力,造就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进攻与退缩、尚武与审美、鲁莽与礼貌、忠诚与善变、勇敢与怯懦,这些看似矛盾的特性纠集于一身。也正是这些特性,铺成了这个号称“樱花之国”在20世纪发展的理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菊与刀》又成为中国人借本尼迪克特之眼考察日本的窗口。要为中日关系重新找到准星,就需要解开日本的谜团,认识这个与我们如此接近又如此陌生的邻邦。
识别区纷争
从2012年9月开始的钓鱼岛纷争在2013年底达到高潮。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一石激起千层浪。防空识别区作为一种国际习惯,尚无明晰的国际法规则来规范,中国此举有点像投石问路,将问题抛出,以迫使美日在东海划界等问题上尊重中国主张,并推动通过博弈来就识别区问题构建更明确的规则。
虽然防空识别区设立之初引起了美日的强烈抗议,被指责为“改变现状”之举,但随即得到美日的默认,至少打破了日本在东海单方设有防空识别区的现状,可推动双方向谈判妥协的方向发展。有的时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而可以迫使对方慎重其事。不过,日方作为应对措施,也在12月召开“四大臣会议”,进而批准被视为态度强硬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所以双方的相互探路也应加以控制,否则中日交锋可能走向激化矛盾的恶性循环。
2012年9月,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最大的问题是单方面挑战了中日此前达成的“搁置争议”共识,而中国在此关系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也绝不会妥协。但中日在海上、空中擦枪走火的风险正在加剧,如发生冲突对双方都意味着打开一扇不可预知后果的大门。与此相伴随,中日政治上的冷淡也将最终破坏“经热”,从而进一步削弱中日维持和平的基石。
安倍之箭
毫无疑问,安倍晋三的新外交政策是中日冲突升级的始作俑者。安倍晋三上台之后连续对日本经济放出三支“箭”,被称为“安倍经济学”,其效果至今尚不明朗,而安倍在东亚地缘政治较量中也连续放箭,箭箭搅起千重浪。
安倍的右倾也有“家学渊源”,其外祖父岸信介曾是日本在“满洲国”的高官,二战后被控甲级战犯但终获释,并于1957年出任首相,《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即是在他任内与美国签订的。出身于日本政治世家的安倍,曾自称在政治上更多是继承了外祖父而非父亲的DNA。安倍早年在日本右翼团体中浸淫多年,曾否定甲级战犯性质的严重性,淡化日本侵略历史,为参拜靖国神社辩护。
2006年出任首相后的安倍对激进右翼倾向有所收敛,最主要的表现为当年10月对中国的“破冰之旅”,打破中日高层五年半无互访的僵局。但是早已成形的右翼思维一直深藏于安倍心中,这种个人倾向成为影响东亚各国关系走向的重要变数。安倍所努力的方向,无非是为日本转变为“正常国家”铺路,然而不建立在日本直面历史错误并对东亚各国百姓真诚悔罪基础上的“正常化”,却必然难以得到中韩等亚洲邻国的认同。
12月26日清晨安倍又突然参拜靖国神社,无异于对东亚邻国的再度挑衅。安倍在需要与中国友好时主动收敛,在有美国撑腰时又蓄意挑战中国,把日本“菊”与“刀”结合的风格演绎到极致,其最终目标是推动修宪和制定新的防卫大纲,从而突破战后国际秩序对日本的限制。
一水邻邦
事实上,《菊与刀》一书一直也遭到诸多批评,被视为将日本的“民族性”本质化,因为试看环球各国,哪个民族甚至哪个人的性格之中没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日本的解读也需要解《菊与刀》的毒,因为文化是模糊而易变的,不同民族在思维倾向上或许有差别,但仍能找到普世价值观的基础,达成共识,而其前提是中日应增强民间的相互了解。具体政策上,除了对安倍谴责抗议外,中国也需要更精致的外交战略,更多借助日本国内的和平力量,帮助遏制其右翼突破战后国际秩序安排的企图。
19世纪中叶同样受西方冲击的日本成功实现“脱亚入欧”,在甲午战争之后成为东亚格局的执牛耳者,并进而对曾经是日本古代学习对象的中国发动入侵。虽然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战败,但日本内部一直称1945年8月的事为“终战”而非“投降”,在心理上从未承认败于中国。中国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对日本的文化误解,事实上日本虽然从古代中国借鉴甚多,但仍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对从中国“拿来”之物也做了内化吸收。但中国人仍有自认为是东亚古代“朝贡体系”中心的心理优势,从而导致对日本文化上的轻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1972年中日建交到1991年冷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上升期,而在1991年之后和平成为世界主流的时代,却不断恶化,直至今日近乎刀兵相见,这里面埋藏着东亚地缘政治形势转变的秘密,也暗示着美国的影响。如日本对中国一样,中国对日本也存在很多误读,只有改变一直以来轻视日本研究的态势,培养中国的“知日派”,才能更精确地估测日本形势的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大国,而日本经济尚未走出“失落年代”,一升一降导致了心理变化,但日本仍不失为经济强国。中日双方需要在东亚寻找两个强国并存的方式,这还意味着在中美日三角中更灵巧地纵横捭阖。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在本尼迪克特看来,菊的优雅与刀的暴力,造就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进攻与退缩、尚武与审美、鲁莽与礼貌、忠诚与善变、勇敢与怯懦,这些看似矛盾的特性纠集于一身。也正是这些特性,铺成了这个号称“樱花之国”在20世纪发展的理路。到了21世纪的今天,《菊与刀》又成为中国人借本尼迪克特之眼考察日本的窗口。要为中日关系重新找到准星,就需要解开日本的谜团,认识这个与我们如此接近又如此陌生的邻邦。
识别区纷争
从2012年9月开始的钓鱼岛纷争在2013年底达到高潮。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一石激起千层浪。防空识别区作为一种国际习惯,尚无明晰的国际法规则来规范,中国此举有点像投石问路,将问题抛出,以迫使美日在东海划界等问题上尊重中国主张,并推动通过博弈来就识别区问题构建更明确的规则。
虽然防空识别区设立之初引起了美日的强烈抗议,被指责为“改变现状”之举,但随即得到美日的默认,至少打破了日本在东海单方设有防空识别区的现状,可推动双方向谈判妥协的方向发展。有的时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而可以迫使对方慎重其事。不过,日方作为应对措施,也在12月召开“四大臣会议”,进而批准被视为态度强硬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所以双方的相互探路也应加以控制,否则中日交锋可能走向激化矛盾的恶性循环。
2012年9月,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最大的问题是单方面挑战了中日此前达成的“搁置争议”共识,而中国在此关系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也绝不会妥协。但中日在海上、空中擦枪走火的风险正在加剧,如发生冲突对双方都意味着打开一扇不可预知后果的大门。与此相伴随,中日政治上的冷淡也将最终破坏“经热”,从而进一步削弱中日维持和平的基石。
安倍之箭
毫无疑问,安倍晋三的新外交政策是中日冲突升级的始作俑者。安倍晋三上台之后连续对日本经济放出三支“箭”,被称为“安倍经济学”,其效果至今尚不明朗,而安倍在东亚地缘政治较量中也连续放箭,箭箭搅起千重浪。
安倍的右倾也有“家学渊源”,其外祖父岸信介曾是日本在“满洲国”的高官,二战后被控甲级战犯但终获释,并于1957年出任首相,《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即是在他任内与美国签订的。出身于日本政治世家的安倍,曾自称在政治上更多是继承了外祖父而非父亲的DNA。安倍早年在日本右翼团体中浸淫多年,曾否定甲级战犯性质的严重性,淡化日本侵略历史,为参拜靖国神社辩护。
2006年出任首相后的安倍对激进右翼倾向有所收敛,最主要的表现为当年10月对中国的“破冰之旅”,打破中日高层五年半无互访的僵局。但是早已成形的右翼思维一直深藏于安倍心中,这种个人倾向成为影响东亚各国关系走向的重要变数。安倍所努力的方向,无非是为日本转变为“正常国家”铺路,然而不建立在日本直面历史错误并对东亚各国百姓真诚悔罪基础上的“正常化”,却必然难以得到中韩等亚洲邻国的认同。
12月26日清晨安倍又突然参拜靖国神社,无异于对东亚邻国的再度挑衅。安倍在需要与中国友好时主动收敛,在有美国撑腰时又蓄意挑战中国,把日本“菊”与“刀”结合的风格演绎到极致,其最终目标是推动修宪和制定新的防卫大纲,从而突破战后国际秩序对日本的限制。
一水邻邦
事实上,《菊与刀》一书一直也遭到诸多批评,被视为将日本的“民族性”本质化,因为试看环球各国,哪个民族甚至哪个人的性格之中没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日本的解读也需要解《菊与刀》的毒,因为文化是模糊而易变的,不同民族在思维倾向上或许有差别,但仍能找到普世价值观的基础,达成共识,而其前提是中日应增强民间的相互了解。具体政策上,除了对安倍谴责抗议外,中国也需要更精致的外交战略,更多借助日本国内的和平力量,帮助遏制其右翼突破战后国际秩序安排的企图。
19世纪中叶同样受西方冲击的日本成功实现“脱亚入欧”,在甲午战争之后成为东亚格局的执牛耳者,并进而对曾经是日本古代学习对象的中国发动入侵。虽然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战败,但日本内部一直称1945年8月的事为“终战”而非“投降”,在心理上从未承认败于中国。中国一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对日本的文化误解,事实上日本虽然从古代中国借鉴甚多,但仍是相对独立的文化,对从中国“拿来”之物也做了内化吸收。但中国人仍有自认为是东亚古代“朝贡体系”中心的心理优势,从而导致对日本文化上的轻视。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1972年中日建交到1991年冷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上升期,而在1991年之后和平成为世界主流的时代,却不断恶化,直至今日近乎刀兵相见,这里面埋藏着东亚地缘政治形势转变的秘密,也暗示着美国的影响。如日本对中国一样,中国对日本也存在很多误读,只有改变一直以来轻视日本研究的态势,培养中国的“知日派”,才能更精确地估测日本形势的发展态势。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大国,而日本经济尚未走出“失落年代”,一升一降导致了心理变化,但日本仍不失为经济强国。中日双方需要在东亚寻找两个强国并存的方式,这还意味着在中美日三角中更灵巧地纵横捭阖。
(作者为资深财经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