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信达完成“龙门一跃”

作者:陶盈舟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12-14 00:59:00

摘要:创香港近3年来新股冻结资产新纪录、按3.58港元定价上限发行、首秀大涨近26%,“坏账银行”中国信达被瞩目。

信达完成“龙门一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盈舟 北京报道

    创香港近3年来新股冻结资产新纪录、按3.58港元定价上限发行、首秀大涨近26%,“坏账银行”中国信达(HK.01359)被瞩目。

    作为首家成功上市的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信达首秀不仅彰显了资本市场对“不良”的认可与追捧,同时也为其他亟待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信达获得市场热捧的原因,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分析,信达的成功发行一方面与其自身的业务表现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取决于整个市场的向好。在他看来,“要想真正获得投资者的认可,主要的一点还是提升公司业绩,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各种可能站稳脚跟。”

“坏账银行”上市

    “表现很抢眼。”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评价。

    12月12日,信达上市首日,股价最高达4.79港元,收于4.5港元,比招股价3.58港元上涨约25.7%。全日成交量达25.01亿股,成交金额约110.88亿港元。

    本报记者注意到,在首次公开发售时,信达已经在海内外投资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募集资金约25亿美元,成为2013年香港最大募资的IPO项目。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共收到75382份有效申请,超额认购达到160倍,创造了今年以来港股冻结资金的新纪录,而国际配售部分也得到众多机构投资者高度认可,累计获得465亿美元的订单。

    作为第一家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达的主要业务包括收购并经营金融机构剥离的本外币不良资产;对所收购本外币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进行租赁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重组;本外币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阶段性持股;资产管理范围内公司的上市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等。

    2012年,信达成功引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UBS AG(瑞银集团)、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和渣打银行为战略投资,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一国际PE公司经理刘枫认为,作为首家赴港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其不良贷款的处置经验非常丰富,且信达是国内唯一一家获监管机构发牌管理非金融机构应收账款的综合金融企业,这成为其吸引国际投资者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今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一直上升,其未来的上升空间很大。”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则直言,作为一家全牌照公司,信达必然是要朝着多元化全方位的集团金控发展。

    事实上,2009年年底,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就已经实现控股信达证券、幸福人寿、信达澳银基金、信达期货、金谷信托、信达资本、信达财险以及西安商行等,早有金控集团之实。

难解的“不良”资产

    其实,在大部分国人的印象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还停留在多年前。

    1999年,包括信达在内的东方、华融和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由财政部提供100亿元资本金正式成立,促使其诞生的原因就是解决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长期积压的呆坏账问题。

    尽管不少业内人士曾指出,通过中央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剥离将会滋生“道德风险”。但历经10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依然完成了对四家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并开始转型。

    信达招股书披露,其目前主要业务包括不良资产经营、投资及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三大板块,截至2013年6月底,三大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53.8%、17.7%和29.5%,税前利润占比分别为72.3%、22.3%和5.5%。这意味着,不良资产的经营投资几乎占据了信达资产绝大多数的利润。信达董事长侯建杭在香港记者会上表示,随着银行贷款的不断上升,不良贷款规模随之增加,未来不良资产业务还是公司的主力业务。

    记者注意到,伴随着社会融资和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良资产的处理业务也急剧膨胀,这也是如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财大气粗”的原因。而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2: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中也指出,多家资产管理公司都表现出对于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的预期的强烈愿望,希望积极稳健地参与不良贷款的收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