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的下一步
见习记者 张夏楠 北京报道
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简称SAIF)在秋季EMBA新生开学之际举行了媒体沟通会。会上,SAIF教授就中国金融改革、上海自贸区等金融热点话题进行了阐释,并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下一步改革走向进行了预测分析。
金融市场几步走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金融改革的推进可谓迅速。早在全会之前,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民资办银行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路线图。眼下,各金融领域的相关政策也在陆续推出。
SAIF金融学教授、执行院长张春直言,目前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率没有市场化,无法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二是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管理偏行政化。“民营银行进来一定会对原来国有银行主导的格局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我不认为现在引入民营银行马上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张春说。
接下来该如何改,张春认为利率开放的先决条件就是有一个很明确、有限额的存款保险制度,改变银行全额担保的现状。关于有限担保额,一般经济学研究认为可以保住大多数的中小储户就可以了,他认为在中国这一额度可能在20多万的水平,同时也要与银行承担的风险挂钩。
对于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的转型与定位,张春认为应该分别来看。大型国有银行要去行政化,而小型城商行则要保持区域性服务的竞争优势,避免跨区发展。
就近日证监会重启IPO的政策发布,中国金融研究院(依托SAIF建立的国际水平的开放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副院长严弘认为此举对股市的发展及IPO体制的完善而言是关键的一步。对于股票市场来说,目前的问题还在于信息披露不完善,治理的缺失以及对投资者保护的措施不利。
下一步,严弘认为,如何对信息披露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惩戒是对注册制实施的重要考验。“因为最终这个体系在市场上要得以实施和完善,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和执法力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看到证监会的一些措施。”他说。
自贸区里的试验
谈到金融改革,上海自贸区是个绕不开的热点。
SAIF金融学教授、副院长朱宁表示针对自贸区的金融政策,无论是央行的30条还是上海新推出的细则,都更进一步坚定了上海对金融改革的推动力。在自贸区的改革中,推动利率市场化可能是一个方向。与此同时,“如果先允许自贸区内部把步子走得大一些,可能会产生一些溢出效应,对全国其他地区的金融改革会有一些影响。”他说。
朱宁认为,如何把握好“一线开放二线管理”,包括在多大程度上、多短时间内将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进行复制,对于下一步自贸区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他解释,上海就是要给其他地方走出一条路,甚至是要承担一些新的风险。对于自贸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机会要在自贸区内实验、控制之后,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推广到全国的时机。
而在上海自贸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SAIF金融学教授、EMBA项目学术主任钱军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从央行新政来看,自由贸易账户下人民币自由兑换成为可能,区内个人跨境投资限制也被放宽。但外资进来后跟国内账户连通的口子有多大,钱军表示SAIF就此有大量的研究报告,与自贸区管委会也有合作项目。
“在自贸区我们可以让一定量的人民币跟国际打通,可以从国际市场上吸引一批资金进来,实际上就可以形成人民币对外汇的一个对冲市场。”钱军认为,这是可以放手做的。
金融发展推动人才培养
SAIF学术委员会主席(院长)王江表示,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建立与发展正适应了两类需求:一是国家对金融的需求,二是金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满足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所需大量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上海市政府在2009年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SAIF学院,一开始就定位为专注于金融的国际化商学院,致力于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
王江介绍,SAIF在理事会领导下充分体现了教授治院的体制,在短时间内凝聚了一批优秀师资。到目前为止, SAIF拥有全职教授21名,特聘教授32名。基于师资团队的实力,SAIF形成了金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智库,在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据介绍,SAIF除设有金融MBA、金融EMBA外,还有金融学硕士、金融学博士、全球金融DBA(以金融管理为特色的工商管理博士)及高层管理教育EDP等学位和非学位项目。
此外,依托于SAIF设立的中国金融研究院则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实践,开展各类研究,意愿成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顶级智库,同时也成为研究中国金融问题的世界级权威机构。
SAIF副院长罗譞表示,金融EMBA的项目已经从去年开始进入北京,今年招生人数翻了一番。今后包括DBA项目、非学位项目及中国金融研究院也会在北京落地,倾向性地在北京市场配置更多学院的优质资源。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