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的网销试验
摘要:在市场人士看来,今年“双11”近30余家金融机构在淘宝平台打响理财产品大战,就是未来利率完全市场化的预演。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由淘宝网开启的“双11”、“光棍节”越来越被商家们重视,今年则又把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吸引进来,多家金融机构通过淘宝网或官网上线收益高达5%以上乃至7%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本报记者统计,目前淘宝理财已经吸引了1家银行、9家寿险公司、17家基金公司进驻。其中,进驻的广发银行推出了年化收益7%左右的产品,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基金产品,收益在5%左右。
“在我们看来,虽然央行已经放开贷款利率限制,但存款则仍规定最高不得超过法定利率的1.1倍,但现在淘宝网上出售的理财产品,均远远高于1年期定存,这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已通过网络渠道在预演。”11月5日,上海一家城商行分行资金部负责人坦言。
多方“混战”
据了解,赶在今年“双11”之前登录淘宝网或在自家官网上推出高收益产品的保险公司,已经有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国华人寿、海康人寿、信诚人寿、东吴人寿等,国华人寿更是一气连推5款产品,有的年化收益预期能达到7%左右。
11月1日,淘宝拿到证监会许可基金销售的通行证,与基金的合作正式上线。而银行也出现和淘宝合作的苗头,广发银行已接入淘宝理财平台,预期在11日当天推出收益率5.5%-7%不等的银行理财产品,5万元起售。
“不可否认,虽然都是网络销售平台,投资者却很少会到一家一家银行或保险公司的网站上找产品比收益,但是在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上就不同,它不仅销售实物商品,更是通过这一平台向消费者提供所有上线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收益一目了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任意购买产品,这就是淘宝的高明之处。所以保险公司已经提前布局。”对此,已经宣布参加今年“双11”理财产品大战的一家保险公司副总告诉记者。
在这位副总看来,随着保监会放开寿险预定利率,保险公司最先敏锐地感觉到网络销售平台对于保费的拉动作用,现在基金公司也将加入进来,未来可能还有信托公司、券商、银行。网络销售金融理财产品对传统银行业造成的冲击将是最大的,现在每个月国内大小银行吸收的存款都在以数以万亿计流失,银行被迫必须加入到这一场“战争”中来。
“金融机构为何要在电商平台去和商家抢资金,原因就是为了挣保费、抢基金份额、夺银行存款,而一年期定存到底对投资者有多少吸引力,从余额宝一推出就遭到疯狂购买即是明证。当市场上有金融机构告诉投资者,它推出的理财产品可以保证年化收益达到5%,它明确告诉你投资的方向和领域,那么一年定存还有吸引力吗?由此可以推断,整个国内银行业存款总金额在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负增长的局面。”11月5日,一家国有大行上海分行相关人士也指出。
利率市场化前奏
在市场人士看来,今年“双11”近30余家金融机构在淘宝平台打响理财产品大战,就是未来利率完全市场化的预演。
“中小银行加入其中是为了揽储,付出的代价就是高出法定利率近1倍的收益,进而缩小利差,也将直接影响银行净利润;而保险公司在网络渠道推出高收益金融产品,就是对银行存款的分流;现在资本市场依然看不到牛市的踪迹,基金公司尽管已经和淘宝合作,但是其一开始肯定会先销售稳健型产品,一旦资本市场好转,那么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将会大行其道;券商未来如果也在淘宝平台推出集合理财产品,那么整个银行业存款总额会出现下降。”11月6日,海通证券一位银行业分析师指出。
今年7月,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就预测,在央行将贷款利率放开之后,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在今后数个月内发生,势必影响银行的息差及利润率,影响资金进入理财产品的速度,进而影响部分行业获取资金的能力。而这一预演,如今已经成真。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看来,银行不会主动推进利率市场化,只有当其它金融机构开始在市场上推出更高收益的产品时,银行业才会被迫实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从今年开始,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加快,多家银行除了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之外,将中长期存款利率也开始上浮10%。
本报记者了解到,即使如此,也难以阻止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其它领域理财产品,以余额宝为例,截止到9月底,余额宝的客户数量已经突破1600万,金额超过1300亿元,尽管余额宝投资于货币基金,但是余额宝凭借庞大的资金量,取得了与银行议定存款利率的能力,吞噬了银行的高息差。
另一方面,在保险业放开预定寿险利率后,对于银行业利润的冲击也不可小觑,无论是传统销售渠道还是网络销售平台,保险公司将产品的预定利率都提升至3.5%以上。银行如果继续“死守”法定存款利率,那么只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储户将资金搬离银行。
前述银行业分析师也指出,中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要有三个配套政策,一是应逐步取消存款利率上下限,二是应允许银行破产,加强银行业破产的立法,三是要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来确保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但是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中国金融业必须加快这三个配套政策的推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