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企业“出海”快而不稳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9-14 00:08:00

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走出去”的时候了。但是,走出去的路却并不平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大连报道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走出去”的时候了。但是,走出去的路却并不平坦。
    原本要出席达沃斯分论坛“走向全球化的中国”的三一重工总裁并没有到场,据主持人说,是因为正为“在美国的投资被拒而伤心”。遭遇保护主义还只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困难之一。一直以来,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对外投资和并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中国企业扎堆购买各种自然资源、能源的时候,政策不健全正让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
    失败率全球第一、央企海外投资巨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亟待政策支持。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本届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政府鼓励中国有信誉、有实力的企业到外国投资兴业。”

粗糙的“走出去”
    步子迈得太快,容易走错路。
    “我们进行了一份研究,发现发达市场只有1/3的消费者希望中国公司购买一个美国公司或者是德国公司,只有1/3的人希望中国企业到他们国家来办厂。”毕马威国际主席安茂德表示。
    中国公司不受欢迎是有原因的。
    “中国企业界的名誉和形象直接受中国政府的影响,如果有一家公司购买了国外公司,往往就会有人问这家公司是不是中国政府的一个什么公司,好像国外往往分不清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区别在哪儿。”永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表示。
    不过,中国公司自身的问题更多。马蔚华还记得几年前,有一家四川民营公司要收购悍马,但这个公司根本没有做过汽车。
    “中国走出去面临很多困难和阻力,一个是市场风险,一个叫政治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一个是失败率比较高,第二个是效益比较低,还亏损。”马蔚华表示。
    中国过去十年对外投资年均增长44.6%,去年仍保持28%的高位。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失败率全球最高。马蔚华介绍,2012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失败率达到百分之十几;第二是效益比较低,百分之二十几还亏损;第三是我们的跨国经营指数才14%,发达国家美国是百分之六十几,新兴市场也是百分之三十几。
    “中国现在走出去或者到海外投资确实发展很快,但是确实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企业在非洲大多数是自己在一个地方成立一个总部,盖一点房子就在这个环境中工作生活,它很少和当地人有很多交集,企业的宣传、广告这些方面都是不到位的。因此,很多当地的企业对中国企业投资什么不太了解。”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表示。据介绍,在国外,很多地方都用英国判例法,运用英国判例法非常困难,需要专业的律所帮助,但中国企业对这些方面了解不够。
    “中国现在正在日渐融入经济的全球化,中国更多的企业从采购全球化到销售全球化,慢慢地也走向了生产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自然的推进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
    但中国企业大了就要走出去,缺少一个清晰的战略,这给日后亏损埋下了隐患。

政策掣肘
    2013年6月,为规范和支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商务部与国家发改委酝酿出台《海外投资法》,其主要内容是规范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并保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权益。
    据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陈润云介绍,2012年中国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772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近28倍;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工程承包新签订的合同金额为1565亿美元,完成营业收入1166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10倍。
    但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中国金融对走出去的支持远远不到位。“国企还有很多大银行的支持,民企可能相对更困难一点。”马蔚华表示,我们对走出去的企业有一个资金额度支持的问题,在担保额度、投资额度等方面都有限制;第二是我国银行以外的直接资本市场不发达,所以只能从银行贷款,国内这些债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和PE等都不太成熟,而且他们走出去还没有经验,所以投资渠道很贫乏。此外,中国的对外信用担保还是很薄弱,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还很欠缺。
    “我觉得中国政府支持的力度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在税收、法律等各种方面的支持。”李若谷表示。
    “比如在发达国家贸易非常强势的时候,它们会要求打开大门,自由贸易;而现在由于它的能力下降,不能自由贸易了,就要求有保护,劳工条件、环保条件等都变成了国际贸易的新规则,但是这些规则可能对很多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因为它们发展的条件不一样。”李若谷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