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预售证审批再度收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小瑛 深圳报道
近日,深房网地产事业部总经理周学军发出的“深圳政府要求降房价”的消息备受关注。
对此,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有关负责人向记者回应称:“没有出台规定要求四季度降价,也不会要求开发商一定降价,但是政府部门会按照既定的房价控制目标努力。”
虽然,上述负责人否认了“要求降房价”的说法,但是,“政府要求降房价”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8月份深圳新房价格同比上涨3.10%,已接近5%的控制目标红线。显然,在房价控制目标的指挥棒下,深圳相关政府部门似乎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
记者了解到,近日,6月份开始有所放松的预售证监管有卷土重来的苗头,可能拉高均价的高端住宅预售证审批有收紧的迹象。
控制目标难完成
9月8日,周学军向记者透露:“从深圳有关政府部门得到消息,2013年最后一个季度深圳房价一定要降,且每月降幅不低于3%。”
他向记者表示,深圳有关部门可能会通过暗中操作来降房价,以求达到房价控制目标的任务。
实际上,房价控制目标已成为地方政府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然而,今年房价快速上涨让地方政府完成目标的压力陡增。
世联地产数据显示,2013年8月,深圳一手房成交均价为22237元/平方米,环比下跌1.57%,同比上涨3.10%。成交面积32.64万平方米,环比上涨2.51%,同比下跌12.35%。
深圳公布的房价调控目标则显示,根据深圳年度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等情况,确保2013年深圳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低于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锋据此测算,按年初公布的2013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深圳今年GDP增幅预计在9%左右,CPI控制在3.5%以内。由此,深圳2013年新房价格涨幅上限应该控制在5.5%-6%。
“房价控制目标是各地方政府的国五条细则所涉及的内容,只要政策没有取消,对房价控制目标的任务政府必须有一个交待。”周学军表示。
不过,记者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认为,降房价只是个数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政府也无需要求楼盘降价就可以完成任务。“在龙岗和宝安偏远地带多开几个楼盘即可拉低整体均价,市区楼盘少开几个,价格该涨的照涨。”
事实上,深圳已经在悄然按此手法操作。8月新推项目主要集中在龙岗、南山和宝安三个区域,其中龙岗供应面积占全市的47%,从区域成交来看,8月宝安区成交面积占比58.97%,龙岗占比31.15%,两区域成交面积总共占比90.12%,比重比上月多6.4%。
记者调查也发现,尽管一二手房房价均不降反升,但数据上深圳新房价格已持续两个月环比微跌。
“房价控制目标是一个政治任务,即使实际楼盘价格未跌,政府也一定会在数据上做文章。”周学军说。
预售证现收紧苗头
最近,对于房地产调控,各地方政府可谓是各唱各调,有松有紧。但是,9月第一周各地地王的集中涌现又引发了开发商们对调控政策可能会加码的担忧。
记者了解到,深圳有所放松的预售证发放又出现收紧的苗头。
今年5月,预售证审批开始严格起来。如原计划5月开盘南山区大户型楼盘水木丹华,由于预售证监管未能通过审批,随着6月份预售证监管的悄然放松,该楼盘得以在6月底入市。
但是,近日有开发商向记者透露,一些高价楼盘申请预售证受阻,如深圳南山区某豪宅原定9月13日开盘,现在可能因预售证未获批而不得不延后。“收紧高端楼盘预售证审批,是为了避免拉高均价。”
上述深圳规土委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政府部门没有权要求楼盘降价,或定价多少。对于豪宅这样的项目,政府也不可能以普通住宅的标准来评估。但是,在开发商申请预售许可证时,政府会自行评估价格,给出一个市场指导价,只要开发商报价符合政府制定的标准范围内,就会放行。”
深圳一位地产界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建立,减弱行政调控手段,但房价还在上涨,最近地王接连出现,政府不可能视而不见。连出数个地王之后,已经有开发商开始感到不安。”
8月下旬,住建部召集包括南京、郑州在内的7个二线城市进行座谈,指出各地应采取措施保证年度房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北京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分析认为,今年二季度楼市宽松的政策环境,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宏观经济的低迷,在房地产对地方经济举足轻重的现实情况下,打压房地产就意味着经济难以迅速回暖。
在调控是否加码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开发商希望趁旺季来临,加大推盘力度。据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统计,2013年9月-10月,预计推盘10000套,同比上涨24.22%,全新盘预计18个。
美联物业总经理江少杰认为,今年整体市场气氛较好。与北上广不同的是,深圳地产商在今年“金九银十”并没有明显提价。而8月以后,深圳多家银行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优惠。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希望以与市场接轨的价格开盘,尽快回笼资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