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缺水
摘要:炎炎盛夏,在晚上十一点之前洗个痛快澡成了通州诸多小区居民的奢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炎炎盛夏,在晚上十一点之前洗个痛快澡成了通州诸多小区居民的奢望。
8月22日20点,北京市通州区梨园新城阳光小区一位4层居民的家中,淋浴喷头只流出发丝细的水流。而杨庄小区的一位居民也向本报记者抱怨,每天除了早上6-8点,中午11-13点,晚上17-19点,其他时段几乎全部停水。用水的高峰时段,通州缺水已是常态。
为何情况如此严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称,一是因为供水管线不合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通州发展过快,人口增长压力大。
事实上,通州水荒是整个北京市的缩影,这座中国最重要的特大城市如今已经不得不面对缺水危机。但是,通州缺水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建设“滨水宜居新城”的过程中,通州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忽略了水、电、气、暖等配套公共服务的同步。
缺水已成常态
这个炎热的夏天,家住北京通州梨园新城阳光小区的苏女士一直在为洗澡发愁。
她家安装的是燃气热水器。过去,一开水龙头机器就会自动打火,热水随之源源而来。可如今,每到19点到22点用水高峰时期,打开水龙头后热水器却怎么也打不着火,而且经常是洗着洗着热水器就自己灭火了。
苏女士咨询物业,物业说,一至五层是自来水公司供压,六层以上是小区二次加压,她家住在四层,所以要找自来水公司。她又打电话给通州自来水公司——北京潞洲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潞洲水务),对方回答说,是因为水压过低。
其实,通州苏女士家的情况尚属轻微,缺水最严重的是在西北地区。
有杨庄小区的居民向记者反映,每天除了早上6-8点,中午11-13点,晚上17-19点,其他时段几乎全部停水。而玉桥西里的案例更加耸人听闻:水压过低使得楼上住户的马桶水箱水回流到楼下的自来水管道,加上水箱里放了洁厕灵,结果楼下住户的水管里竟然流出了蓝色的水。
“上甘岭,我脑袋里时常出现这几个字。”通州最大的生活社区网站八通网上,有居民如此感叹。
长期缺水导致通州地区水泵销售火热。
记者看到,抱怨缺水的帖子下紧接着就有人留言:“五、六楼水压不够找我,帮你安装个自吸泵,解决用水烦恼。”
在通州北苑水泵厂门市部,一位销售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他们这里的自吸式小水泵卖得非常好,680元一个,附近杨庄、重兴园、新华联家园、新华联锦园的居民都来这儿买。也有非自吸式的,300元左右,但是前几年还能使,现在“买完等于白买”。
官方的数字也证实了缺水的传闻。近日,通州区水务局供排水处处长张秀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5月该局共收到87个《市长电话要情》转来的水荒投诉。6月,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视察水利工程进展时也表示,要加快蓄水池等供水设施建设,缓解个别地区供水紧张的局面。
人口增长过快
通州的缺水情况为何如此严重?8月22日,记者联系潞洲水务试图寻找答案,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负责人开会去了,不方便接受采访。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供水管线不合理,二是人口增长过快。
据了解,通州自身的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报道称“四层楼以上的居民基本使用不上水”。为了缓解缺水的情况,2003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投资建设的一条连通主城区与通州的新管道,用来从市区向通州输水。目前,其供水量已占通州总用水量的60%。
但是,后来发展的情形却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远水解不了近渴。由于房地产热的兴起,北京通往通州的路上新建了大量的新小区,这些新小区又分流走了大量本该运往通州的水。
除了供水管线不合理,通州自身发展过快,人口增长压力巨大,则是更主要的原因。
根据2011年通州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通州新城人口118.4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1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增加了36.1万人,占增加人口的七成。
与此同时,1999年至2011年,潞洲水务的供水面积也翻了一番,服务人口增加了30%。2011年,通州区耗资近千万打了12口井,但这些新增水量第二年就被新增的需求完全消纳。
未来,唯一的希望在于2014年开始通水的南水北调工程。2011年北京市两会上,通州区人大代表韩克非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通州缺水的问题,刘淇的答复是,南水北调会给通州现有人口和未来新城建设预留量。
“滨水宜居新城”之失?
通州人口的迅速增长,始于2006年“滨水宜居新城”目标的提出。
之所以提出“滨水宜居新城”的目标,是因为通州位于古代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同时距离北京CBD坐地铁仅需半小时。从定位上看,通州已经将自己看做“北京CBD的后花园”。
如今看来,“CBD后花园”的定位已经实现,通州成了北京著名的“睡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水荒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副调研员戴岚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通州的供水不足问题是北京市的缩影,只是通州发展得更快一些,表现得更尖锐。
业内人士分析,问题的根源在于通州将建新城等同于“建房子”,太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却忽略了水、电、气、暖等其他配套公共服务的同步发展。
其实,这也是很多地区推进城镇化的通病。6月14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表示,要启动高品质的城镇化,第一要抓规划,第二要抓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配套性建设。
张立群解释说,对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长远的目标,同时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使城市的软件能力建设和硬件能力建设相协调、相配套。
炎炎盛夏,在晚上十一点之前洗个痛快澡成了通州诸多小区居民的奢望。
8月22日20点,北京市通州区梨园新城阳光小区一位4层居民的家中,淋浴喷头只流出发丝细的水流。而杨庄小区的一位居民也向本报记者抱怨,每天除了早上6-8点,中午11-13点,晚上17-19点,其他时段几乎全部停水。用水的高峰时段,通州缺水已是常态。
为何情况如此严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称,一是因为供水管线不合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通州发展过快,人口增长压力大。
事实上,通州水荒是整个北京市的缩影,这座中国最重要的特大城市如今已经不得不面对缺水危机。但是,通州缺水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建设“滨水宜居新城”的过程中,通州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忽略了水、电、气、暖等配套公共服务的同步。
缺水已成常态
这个炎热的夏天,家住北京通州梨园新城阳光小区的苏女士一直在为洗澡发愁。
她家安装的是燃气热水器。过去,一开水龙头机器就会自动打火,热水随之源源而来。可如今,每到19点到22点用水高峰时期,打开水龙头后热水器却怎么也打不着火,而且经常是洗着洗着热水器就自己灭火了。
苏女士咨询物业,物业说,一至五层是自来水公司供压,六层以上是小区二次加压,她家住在四层,所以要找自来水公司。她又打电话给通州自来水公司——北京潞洲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潞洲水务),对方回答说,是因为水压过低。
其实,通州苏女士家的情况尚属轻微,缺水最严重的是在西北地区。
有杨庄小区的居民向记者反映,每天除了早上6-8点,中午11-13点,晚上17-19点,其他时段几乎全部停水。而玉桥西里的案例更加耸人听闻:水压过低使得楼上住户的马桶水箱水回流到楼下的自来水管道,加上水箱里放了洁厕灵,结果楼下住户的水管里竟然流出了蓝色的水。
“上甘岭,我脑袋里时常出现这几个字。”通州最大的生活社区网站八通网上,有居民如此感叹。
长期缺水导致通州地区水泵销售火热。
记者看到,抱怨缺水的帖子下紧接着就有人留言:“五、六楼水压不够找我,帮你安装个自吸泵,解决用水烦恼。”
在通州北苑水泵厂门市部,一位销售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他们这里的自吸式小水泵卖得非常好,680元一个,附近杨庄、重兴园、新华联家园、新华联锦园的居民都来这儿买。也有非自吸式的,300元左右,但是前几年还能使,现在“买完等于白买”。
官方的数字也证实了缺水的传闻。近日,通州区水务局供排水处处长张秀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5月该局共收到87个《市长电话要情》转来的水荒投诉。6月,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视察水利工程进展时也表示,要加快蓄水池等供水设施建设,缓解个别地区供水紧张的局面。
人口增长过快
通州的缺水情况为何如此严重?8月22日,记者联系潞洲水务试图寻找答案,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负责人开会去了,不方便接受采访。
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供水管线不合理,二是人口增长过快。
据了解,通州自身的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报道称“四层楼以上的居民基本使用不上水”。为了缓解缺水的情况,2003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投资建设的一条连通主城区与通州的新管道,用来从市区向通州输水。目前,其供水量已占通州总用水量的60%。
但是,后来发展的情形却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远水解不了近渴。由于房地产热的兴起,北京通往通州的路上新建了大量的新小区,这些新小区又分流走了大量本该运往通州的水。
除了供水管线不合理,通州自身发展过快,人口增长压力巨大,则是更主要的原因。
根据2011年通州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通州新城人口118.4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51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增加了36.1万人,占增加人口的七成。
与此同时,1999年至2011年,潞洲水务的供水面积也翻了一番,服务人口增加了30%。2011年,通州区耗资近千万打了12口井,但这些新增水量第二年就被新增的需求完全消纳。
未来,唯一的希望在于2014年开始通水的南水北调工程。2011年北京市两会上,通州区人大代表韩克非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通州缺水的问题,刘淇的答复是,南水北调会给通州现有人口和未来新城建设预留量。
“滨水宜居新城”之失?
通州人口的迅速增长,始于2006年“滨水宜居新城”目标的提出。
之所以提出“滨水宜居新城”的目标,是因为通州位于古代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同时距离北京CBD坐地铁仅需半小时。从定位上看,通州已经将自己看做“北京CBD的后花园”。
如今看来,“CBD后花园”的定位已经实现,通州成了北京著名的“睡城”,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水荒就是其中之一。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副调研员戴岚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通州的供水不足问题是北京市的缩影,只是通州发展得更快一些,表现得更尖锐。
业内人士分析,问题的根源在于通州将建新城等同于“建房子”,太过于注重房地产开发,却忽略了水、电、气、暖等其他配套公共服务的同步发展。
其实,这也是很多地区推进城镇化的通病。6月14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表示,要启动高品质的城镇化,第一要抓规划,第二要抓基础设施的系统性、配套性建设。
张立群解释说,对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有长远的目标,同时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使城市的软件能力建设和硬件能力建设相协调、相配套。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