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幻影
摘要:少林、武当、峨嵋等各大门派掌门共赴“天山武林大会”,参加“天山论剑”和“天山论道”。
周江林
日前,少林、武当、峨嵋等十一大门派掌门共赴“天山武林大会”,在乌鲁木齐、天山天池参加“天山论剑”和“天山论道”。然而,“武林大会”没有打动武术爱好者,反而引来一阵吐槽,网友感叹颇有入武侠剧组之感。更有网友调侃:有如中老年版Cosplay的武林外传。
“把武者的尊严丢尽了。”这是人们对于这场“武林大会”的结论。尽管此会的策划人和地方政府表示此活动目的也是传播武术文化——达到旅游的目的。或许,主办者达到了一定的吸引眼球的目的,但他们用了一种势利行为,从本质上是反武术和侠义精神的。
武林是个幻景,映照出不同人世景物及出入其间人之状态,然而,现状告诉我们,当下的所谓武林充满了俗世中的物质权欲,失尽了中华武术的侠义精神。
武侠发端于墨子
楚惠王年间,公输盘帮楚国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知道后,从齐国起程,日夜不停,历经十天,奔走千里,废了三双鞋子,脚底重茧,赶到楚国见公输盘和楚王,阻止其攻宋。说服公输盘后,再见楚王。楚王不听,墨子让公输盘为攻,自己为守,演示战争。公输盘九攻之,墨子九拒之。最后,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
当时楚是大国,宋是小国,可以想象楚国如果攻打宋的话,宋肯定遭遇灭国之灾,肯定是生灵涂炭,血流千里。墨子以一己之力,直言说楚,不但体现他胆识过人,而且还表现了他为了大义而不顾个人生死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正是武侠精神的起源,墨子是第一个真正的侠之大者。
墨家,侠者也。墨子曰:“任(任侠),损己而益人矣。”他还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说的“义”,就是正义,大义。那么什么是正义大义呢?他认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才是真正的大义。
后来,墨子又多次说服齐国不要攻打鲁国,说服楚国停止攻打卫国。墨子之后,有个墨家弟子叫孟胜的,是墨家巨子(墨家领袖)。他有个好朋友叫阳城君的,是楚国人。他让孟胜帮他守城。有一次楚国内乱阳城君出逃,楚国收回了阳城。孟胜即自杀以殉朋友之义,同时赴死的有墨家子弟83人。
什么是任侠?一言不和血溅五步不是侠,一时的意气之争不是侠。真正的侠者,大到为国为民,小到见义勇为。真正的侠者具备悲天悯地之心,有爱心,爱百姓,爱众生,爱万物,兼相爱,交相利;他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苦为苦;侠者即仁者,侠者爱人。因此即使在危难之中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侠者贵义,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弃,虽万金将于我何干?这就是墨子给我们定义的任侠。侠自春秋来
公元前515年,春秋末期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欲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把中国古代“五大刺客”之一专诸推荐给公子光。专诸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最早的武林高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传颂千古,至今不衰。
至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对游侠的评价是:“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可以说,这是整个武侠文化的总纲。
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那便是专门刺客的涌现。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或武艺的武者。他们与某些权贵倾心相交,为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虽殒身而不恤。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离,都是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刺客。
章太炎分析道:“天下乱也,义士则狙击人主,其他藉交报仇,为国民发愤,有为鸥枭于百姓者,则利剑刺之,可以得志。”这正是侠者的品格。
武侠是那么一种精神——在法律不公时,侠出现:不为利诱,凭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眼光,个人的意气、个人的判断,以武力行事。他可以说是道德的延伸,法律的补充。因而,普通人往往将愿望寄托在侠者身上。
韩愈《调张籍》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唐朝剑圣是裴旻。他“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漫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 裴并以善射著名。任北平守时,北平多虎,他一日射虎31头。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后来在30多岁时又学剑于山东。他还跟裴旻学过剑术。李白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曾说自己“杀人红尘里”,在诗中,他回忆了当年仗剑杀出五陵少年围攻时的场面。李白朋友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之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书生张潮在《幽梦影》中叹道。
中国历史是穿行侠义走过来的。
中国功夫与传统文化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熟悉的外国人看来,麻将、瓷器、书画、中药和武术是最能代表传统中国概念的。
的确,武术是中华文化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对武术有影响的就是道、儒和墨三家。侠的概念最初是分精神侠士(儒侠)和行为侠士(墨侠)的,后来天下一统,三家互通,侠就有了“为国为民”的崇高追求和“古道热肠”、“功成身退”的精神境界。这其中把道、儒、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武术的技击性是墨家的,养生性是道家的,而精神层面是以儒为主,兼和道、墨两家。
武术具备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重视和谐,讲求形神合一、内外兼修,注意思维方式。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文化。
道教对中华武术的发展,贡献尤大。武术本为竞技和防身之用,殷周时期的竞技和角斗,当开中华武术之先河。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亦名内家拳,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充满了侠义、内敛的道家思想。
“天下武功出少林”,这是一种民间说法,但它承载着国人对武术和佛教结合的“禅武合一”的一种理解。另外,少林武术包含很多佛教内容,如罗汉拳、跋陀铲等,一些武术动作的名称也是佛教用语,如罗汉撞钟、韦陀献杵等,武术以实践完善了佛教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佛教的经典。
随着经济全球化,武术神话渐渐被消解,加上物质主义的主流趋势,中国与武侠有关的概念及行业被边缘化。
侠在民间
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里对侠义的定义是:“什么叫做侠?”行侠仗义的人,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要拔树搜根,只因为见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与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那侠字。
侠义的本色,认为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机智勇敢地扶贫济困的人才能称之为侠义。“凡你我侠义做事,不要声张,总要机密,能够隐讳,宁可不露本来面目,只要剪恶除强,扶危济困就是了。”可见,自古以来,中国民众与侠义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民间尚武,在很大程度上是修炼自身的精神境界。如果仅仅以江湖义气,不过是一个愚昧的匹夫。
这是一种民间“世界观”,事实上,侠从来就在民间,因为所谓侠义一直与统治者及财富阶层的利益相悖,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冲突的。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在《韩非子·五蠹》中提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认为著书立说者、游侠、纵横家、逃避兵役者、工商业者都是国家的蛀虫。侠会“乱法”,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力主杜绝侠在社会的存在。
韩非子观点说出了特权阶级的心声,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侠只能在民间生存。然后,民间就是与天地河流山川共通,侠义生命也赖此存在。
武林拜倒于金钱
任何事物,到了顶峰之后就会走下坡路。这是客观规律。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毕竟是造梦的,梦总有一天会破。此后,武侠式微。
当然,一个文化的衰落,并不只是这几个原因,还有很多客观、主观上的,在现代——科技发达,物质的权欲膨胀,人情开始冷漠,一个离武侠越来越遥远的年代,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侠是什么?侠义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在当下,在文化大复兴的背景下,真正的武侠能否再度兴起,并承载传统的道义精神,与高速追求物质化趋势作一番平衡?从现实看来,难度很大。
想当年,武术文化带来滚滚洪流,那是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一段历程,但这个“胜利给了你失败的机会”,是测试你有没有勇于承当失败的信心和体力。但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衰落,相反,一个事物衰落到极点也会发展。
(作者为《空中生活》主编、戏剧评论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