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温州的救赎

作者:应辽产 林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16 23:25:00

摘要:温州限购政策率先修正,全国舆论哗然,各种猜想四处传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应辽产 林晓 温州、北京报道
   
    温州限购政策率先修正,全国舆论哗然,各种猜想四处传播。
    8月15日,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戴旭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温州限购政策是回归到国务院文件的框架内,不是“松绑”。
    “我们是严格执行国务院的规定,现在只是强调了一下。”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房管局副局长余跃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否认了温州本次是限购出新政策之说。
    事实上,温州楼市“微调”背后,是当地经济的持续下滑、土地财政的困顿及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在此背景下,温州关于如何救经济的呼声日渐高涨,尤其是在新任市委书记陈一新上台后。
    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位民营企业老板给陈一新书记的信中说道,“现在对于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资产严重缩水。以乐清土地拍卖为例,今年年中时的地块楼面价为5000元/平方米,而最新拍卖出来的一块楼面价跌至2000元/平方米,相对早期10000—15000元/平方米的楼面价,资产严重缩水,固定资产唯有回归10%-20%的价值才是稳发展的最佳决策。”
救楼市就是救经济
    8月15日,在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给本报记者的一份标题为“温州市严格执行国务院限购政策”的文件提道,温州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房地产限购调控政策,此前部分媒体声称的“限购放松”并未突破中央的调控底线,因此也就谈不上“松绑”。
    8月15日,温州市住建委主任周守权向媒体表示,温州此次针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整,是在原有的较为严格的基础上作出的微调,并未超出国务院房地产调控政策范围。
    对此,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政府不应该去管外界舆论的压力,“温州的情况跟其他地区不一样,温州现行的房地产限购政策适度调整也是符合温州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没有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还是在整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范围内的。”周德文说。
    事实上,温州房地产的下跌对温州经济产生了重大破坏作用。周德文表示,温州房地产市场价格落差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落差最高峰跟最低峰有50%左右。最高峰时,温州房产评估有1000万,到现在只值500万。之前贷出的钱还回去后,再续贷,就少了很多,企业由银行从可以贷款800万到现在只能贷款250万,这当中的差价有550万元。
    周德文表示,实体经济陷入危机,温州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跟全国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现在最需要政府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一般人都知道温州人投资是看涨不看跌的,往下跌的时候,根本没有人去投资,往上涨的时候,再贵也有人去买。因此,只有这个时候让房价上涨,二手房交易才能活跃起来,企业家手里的房产项目就可以脱手出去,然后把资金回归实体。另外,楼市价格缓慢上涨,对银行来说也是好处,所以温州政府现在这样维稳楼市是没有错的。
    周德文的以上观点反映了温州民营老板的心声。
    人民集团董事长郑元豹说,调结构和推转型是本届中央政府的核心任务,但调结构也好,推转型也好,都必须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下进行。以往一提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很多人就误解放弃老产品,直接上高新产品,这是误读。因此建议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要盲目抛弃原有的产品。

新任书记第一把火     
    “这一激活楼市的政策调整,出发点是为了拯救实体经济,也符合陈一新书记的执政方向。”温州一位政府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而上任不到两个月的新任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此前调研中多次强调温州要重振实体经济。
    6月26日,陈一新上台后,温州民营经济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于是大量的调研活动开始了。7月23日,陈一新主持的乐清企业家座谈会召开,座谈会上陈一新听取了民营企业家的反映,明确提出了“惠民”( 民营、民有、民享、民富)政策,民营企业家们颇受鼓舞。 
    如今,温州民营企业面对的最突出的问题是,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之后,大量的资金被陷在房产项目里,而此时房价已比最高峰时下降百分之三四十,他们多被深套其中,这也直接影响了实体企业的资金流。
    据温州企业家联合会统计,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全市100家明星企业中半数以上涉足楼市。温州的“盖房团”和“购房团”踏遍全国各个地级市和县城,特别是中央出台4万亿刺激计划、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并推行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后,温州民间资本便信心满满地大举杀入房地产、矿产和新能源等领域。
    2011年,国家信贷政策全面收紧。当年4月,涉及前述领域的温州企业资金链开始紧张,被迫转向民间借贷,促使当年民间借贷综合利率从年初的23%上升至9月份的25.4%,导致1—7月份规模以上企业财务成本同比提高43.5%。到了9月,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上百位企业主出逃,两百多家企业倒闭,多位涉及民间借贷的人士自杀。温州瞬间成为区域性金融风波的重灾区。
    对于那段时期的复杂性,星际实业董事长陈时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前银行放贷很宽松,银行都尽量创造环境去放贷。一般实体经济向银行贷款是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明知道这些钱不会用于实体经济建设,也明明知道有些企业销售额根本很少,还是将近十倍于销售额的资金放给他们。”
    但是现在的银行的行为发生了转折,陈时升说:“房地产去抵押贷款,过去放贷比例可以达到70%-80%,而现在放贷比例只有50%。现在银行都是指定评估公司去做评估,这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救楼市也是救财政   
    “现在房地产企业都是微利,真正赚钱的是政府。”一名不愿意署名的房地产老板对本报记者说,“温州房价下降倒逼地价下跌,直接影响到地方财政的收入。”
    温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温州全市共出让商业、住宅和商住类土地102宗,合计1759亩,已经远超2012年全年1271亩的出让总量。但今年上半年温州的土地财政收入,政府方面讳莫如深。
    该人士指出,一位温州主要领导在近期调研时说,温州三十多个经济指标全省倒数,财政资金链已出现严重困难,若产业链再出现问题,温州经济5年内无法恢复。
    借贷危机后,温州房地产生态开始发生变化。地方政府因为危机启动大规模招商和土地出让,开展大规模的拆违等政策,也腾出了大量土地。迫于限购令的“不可抗拒性”,上述工作进展一直较缓慢,更多资方待币观察。
    温州市前任书记陈德荣欲以大投资大建设带动温州经济发展,为此强力整合组建10家国资投资集团,仅一个温州城投集团注册资金就高达80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城投集团培育成为资产规模超过500亿的大型国资公司。
    此前温州以国资引进外来大集团大兴土木,加强绿化投资,表面上让温州呈现全新气象,但是,这种大手笔投资脱离温州当时的严峻经济环境,大投资并未带动经济大发展,投资结构的不合理性反而更加突出,温州财政很快出现严重困难,这很可能迫使陈德荣黯然离职。
    他还说,要想改善财政资金链状况,“卖地赚钱”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近一年来卖地市场呈现方式是“沟地”,即政府和用地企业价格协商出让,拍卖仅是个流程设计,走过场。
    现在温州市政府终于对严厉的限购政策进行了微调,但是这个政策能拯救温州的经济吗?能拯救民营企业老板吗?能拯救温州的土地财政吗?这些问题尚待时间来回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