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承贴背离的票据“黑洞”

作者:钱秋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8-09 23:05:00

摘要:银监会早在5月就要求重点排查票据回购业务中的四类违规操作,但从报告来看,票据市场承兑和贴现依然背离。

承贴背离的票据“黑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北京报道
    票据整肃风暴仍在继续,银监会早在5月就要求重点排查票据回购业务中的四类违规操作,但从央行最新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票据市场承兑和贴现依然背离。
    上半年,在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量和商业汇票未到期量继续同比增长,但票据融资却未同步上涨。票据融资余额却同比少增4785亿元。
    “票据空转依然存在,票据资产潜在出表风险加大。”一家银行从事票据业务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这意味着票据腾挪游戏并未终结,政策与对策之间的博弈远未完结。
票据腾挪术
    一般来说,承兑汇票是一种由债权人开出的要求债务人付款的命令书。当企业贸易背景得到银行认可后,银行便为这种汇票签署付款承诺,即成为银行承兑汇票,期限一般在30天至180天。
    而票据持有人可以在资金紧缺的时候,向银行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要求提前释放资金,这种行为被称为“贴现”。“这就是票据具有的融资功能。”上述票据从业者告诉记者。
    以此,便形成典型的票据“空转”模式。
    如企业存入500万的保证金,若保证金比例为30%,银行便可出具1500万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将此票据再贴现,扣除贴现利息后,套现1000万左右。此后,又以该笔资金作为保证金开立数额更高的承兑汇票……如此循环往复。
    但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开具承兑汇票,不纳入信贷规模,属于表外业务;而一旦银行对承兑汇票贴现之后,就会收到一张票据,必须在财务上做一笔入表。“换句话说,这将用掉银行一定的信贷额度,必须重新回到表内。”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此时,将票据资产转让出表,绕开监管对于信贷规模的控制,是银行腾挪票据的根本原因。”
    如何腾挪成关键,《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务人士表示,票据类买入返售成票据资产“出表”、“入表”腾挪主要途径。与“信托受益权类买入返售”并为银行业同业业务两大重点内容,上述熟悉票据业务人士告诉记者。
    以某股份制银行为例,“先将开出的承兑票据转贴现卖给一家农信社。”该人士告诉记者,其中如果农信社资金不足,银行往往会自掏腰包给农信社或是拆解资金。
    依照规范的会计处理准则,当银行将该笔业务转贴现卖断出去之后,该笔票据可以从“票据融资”科目中扣除,做到“出表”。同样商业银行在收进票据后,需要记在“票据融资”科目下,称之为“进表”,占用信贷规模。
    “随后银行再从农信社逆回购买入票据。”上述人士解释,所谓逆回购票据,就是银行报表中的“买入返售票据”,双方在这个过程中要签订“回购+买断”协议,规定农信社现在买断票据,同时规定时间以规定金额,银行赎回的行为。
    “引入农信社的目的在于,利用农信社的‘灰色’老会计准则。”上述熟悉业务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其“票据买断”和“票据回购”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做区分,在同一会计科目下处理,使其可以通过买断票据后再以做正回购的方式进行销账。
    此时,银行从农信社手中逆回购票据之后,原本记在商业银行贴现科目下,就绕道转移到了买入返售科目下。“或者可以引入其他银行逆回购这笔票据资产,但无论哪家银行逆回购,结果都是导致信贷规模出表,在信贷体系外循环。”这位人士告诉记者。
规模多大?
    至此利用这样的漏洞,银行可以完成一场华丽的转变:一方面票据做到“出表”但票据依然在银行手中,另一方面为银行腾出信贷规模,同时变相地让新增信贷不受监管。
    通过如此票据腾挪途径,被隐藏的信贷规模具体有多大?记者采访多位人士坦言,目前没有确切的数据可以说明,但能观测的是,根据年报显示的数据,一些银行的买入返售票据类资产仍然在增长。
    “从半年报数据中就看出苗头。”该人士坦言。本报记者根据半年报统计,在16家上市银行中,买入返售票据类资产规模最高的三名依次是6168亿元、3705亿元、2585亿元,占全部买入返售资产比重分别为84.2%、74.5%、96.8%。
    “银行流动性收紧,收缩信贷规模,对企业来说可以通过票据业务获得资金支持。对银行来说承兑获得保证金计入存款科目,贴现获得额外利息收入。”上述票据人士告诉记者,因此,票据业务在供需两端均存在强烈需求。
    其实对于票据出表变相腾挪信贷规模,监管早已注意到,并连续三年下发文件进行规范。
    2011年6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要求立即停办违规票据业务,全面开展票据业务检查,重点检查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等;2012年10月,银监会要求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业务由总行或经授权的分行专门部门负责办理。
    但效果并未立即显现。此前平安证券估算,截至2012年底,银行买入返售同业科目中可能通过票据回购业务隐匿的信贷规模,已经从2011年农信社违规业务监管之后的3000亿元再次回升到2012年底的1.2万亿元。
    今年5月份银监会再发的135号文要求对于票据业务逐家逐笔排查。“135号文限制了农信社的通道,8号文限制了资金来源。尤其是6月的流动性问题出现后,各家银行出票都比较谨慎了,下半年会得到控制。”一家股份制银行信贷条线人士表明。
信贷资产证券化愿景
    宜疏不宜堵。“此时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显然资产‘出表’的最佳的途径。”一家国有大行熟悉信贷业务的人士坦言。
    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 随后8月7日有消息称,银监会正在讨论制定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的相关细则。
    但现实操作层面困难重重。
    “从银行层面来说,好的资产不情愿拿出来打包,坏的资产拿出来打包又没有人敢碰,这是一个无法调节的矛盾。”上述信贷部门条线人士指出,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重视客户关系,一般不愿将信贷资产整体转出;有的银行受自身规模限制,无法购入更多资产;此外,交易对手同是银行,由于存在同质性问题,资产证券化产品转让的需求较难匹配,达成交易较困难。
    同时如何控制风险则是监管层面临的一大难题。
    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的看法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推进还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风险的问题,不能让风险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扩散出去,因此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留有一定比例的信贷资产,而不应该把它们全部卖掉;第二,就是交易平台的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如果按照合同去交易,手续太复杂,它应该有一个交易平台,让大家用比较简洁的方法去交易;第三是监管整合的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广后涉及若干个监管部门,在监管政策和制度上可能要有一个整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