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度重启经济改革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正幸运地赶上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点,一个伟大而艰辛、光荣而痛苦的时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正幸运地赶上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点,一个伟大而艰辛、光荣而痛苦的时刻。一方面,GDP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环境恶化、腐败严重、收入差距悬殊、经济效率低下、社会矛盾加剧,发展不可持续。
那么,中国未来之路如何选择?
基于自由的
发展道路
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经验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长期以来,我们所乐意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往往是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特定、具体、即时性问题反复试点、被逼推出的相机抉择的政策,是循环往复的年度计划、5年规划、专项计划或应急方案中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政策。
正如《自由与繁荣》中“中国经济的未来”、“用制度取代政策,用规则取代相机抉择”等文所指出的,中国发展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是结构性、系统性、内生性的。
中国走出困境只能依赖系统性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如果把这些都归结为政策因素,那么,顶层设计、长期稳定的基本制度才是基础和核心性的政策。
正如《自由与繁荣》的书名所揭示的,自由、只有自由才是理解我国发展困境、解决改革开放问题的出发点、基本点和落脚点。
自由是什么?传统汉语中的自由当然有任性、随意、逍遥等含义,而现代社会的自由一词还有新的内涵。
具体而言,居民权利的充分性是指每个人都拥有现代社会所应有的人身权、财产权、社会和政治权利,包括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18项基本权利,以及过去曾经规定、现在有待恢复的公民的居住和迁徙权、罢工权、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等。
居民权利的平等性是指每个人都等同地拥有权利,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平等地受到法律、行政和司法的保护,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由此,保护和制造各种不平等的诸如产业政策、地区政策、所有制政策、外资政策、分级分类管制等制度和政策,都应当尽可能修订或废止。这也是《自由与繁荣》作者卫志民与中外许多理性的学者不约而同、反复强调的答案:自由就是中国经济30年快速发展的最基本经验。
改革的目标和策略
面对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种种问题,中国如何真正走出困境?卫志民和国内外有识之士都一再指出,只能依赖系统性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
如果说发展靠政策,那么顶层设计、长期稳定的基本制度才是基础和核心性的政策,必须全面推进居民主体、权利本位的制度改革,必须全面规范、监督政府的权力、机构和行为。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贯穿《自由与繁荣》一书的基本思想。如何重新启动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卫志民的分析,经济改革要在六个维度或方面深入展开:一是解除政府经济管制,向民众开放经济机会;二是积极而富有诚意地创造条件,尽快在竞争性领域把国有经济力量撤出来;三是调整税收结构,降低平均税负水平,恢复中国经济的增长活力;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改变政府管制泛滥、管理不足,“缺位”与“越位”并存的局面;五是富有诚意地、主动地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改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六是通过制度创新,政府停止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提高市场的自由度和竞争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实现居民为主体的自由而公平竞争!
知不易,行更难。为什么我们的改革举步维艰,徘徊不前?按照卫志民的分析,至少需要解决两大棘手问题:一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二是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30年前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今改革的重点却必须明确向政府部门和政策性垄断、保护的行业和地区开刀,直接降低或损害这些集团超分配的既得利益。
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也是决定制度设计和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是中国改革的特征之一,正如《自由与繁荣》一书提到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激进的改革者,而不是激进的革命者。改革如果方向明确、内容清晰,关键就是干部问题,就是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志民:《自由与繁荣》作者,该书由华夏出版社于2013年1月发行 简宁整理)
那么,中国未来之路如何选择?
基于自由的
发展道路
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本经验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长期以来,我们所乐意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往往是政府有关部门针对特定、具体、即时性问题反复试点、被逼推出的相机抉择的政策,是循环往复的年度计划、5年规划、专项计划或应急方案中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政策。
正如《自由与繁荣》中“中国经济的未来”、“用制度取代政策,用规则取代相机抉择”等文所指出的,中国发展所遭遇的困难和问题是结构性、系统性、内生性的。
中国走出困境只能依赖系统性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如果把这些都归结为政策因素,那么,顶层设计、长期稳定的基本制度才是基础和核心性的政策。
正如《自由与繁荣》的书名所揭示的,自由、只有自由才是理解我国发展困境、解决改革开放问题的出发点、基本点和落脚点。
自由是什么?传统汉语中的自由当然有任性、随意、逍遥等含义,而现代社会的自由一词还有新的内涵。
具体而言,居民权利的充分性是指每个人都拥有现代社会所应有的人身权、财产权、社会和政治权利,包括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18项基本权利,以及过去曾经规定、现在有待恢复的公民的居住和迁徙权、罢工权、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权等。
居民权利的平等性是指每个人都等同地拥有权利,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公民的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平等地受到法律、行政和司法的保护,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由此,保护和制造各种不平等的诸如产业政策、地区政策、所有制政策、外资政策、分级分类管制等制度和政策,都应当尽可能修订或废止。这也是《自由与繁荣》作者卫志民与中外许多理性的学者不约而同、反复强调的答案:自由就是中国经济30年快速发展的最基本经验。
改革的目标和策略
面对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种种问题,中国如何真正走出困境?卫志民和国内外有识之士都一再指出,只能依赖系统性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
如果说发展靠政策,那么顶层设计、长期稳定的基本制度才是基础和核心性的政策,必须全面推进居民主体、权利本位的制度改革,必须全面规范、监督政府的权力、机构和行为。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贯穿《自由与繁荣》一书的基本思想。如何重新启动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卫志民的分析,经济改革要在六个维度或方面深入展开:一是解除政府经济管制,向民众开放经济机会;二是积极而富有诚意地创造条件,尽快在竞争性领域把国有经济力量撤出来;三是调整税收结构,降低平均税负水平,恢复中国经济的增长活力;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改变政府管制泛滥、管理不足,“缺位”与“越位”并存的局面;五是富有诚意地、主动地完善生产要素市场,改变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机制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六是通过制度创新,政府停止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提高市场的自由度和竞争性。一言以蔽之,就是实现居民为主体的自由而公平竞争!
知不易,行更难。为什么我们的改革举步维艰,徘徊不前?按照卫志民的分析,至少需要解决两大棘手问题:一是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二是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30年前的许多改革措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如今改革的重点却必须明确向政府部门和政策性垄断、保护的行业和地区开刀,直接降低或损害这些集团超分配的既得利益。
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也是决定制度设计和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是中国改革的特征之一,正如《自由与繁荣》一书提到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激进的改革者,而不是激进的革命者。改革如果方向明确、内容清晰,关键就是干部问题,就是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气。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卫志民:《自由与繁荣》作者,该书由华夏出版社于2013年1月发行 简宁整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