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央行变脸折射“李克强经济学”

作者:古月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15 11:59:00

摘要: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这句谚语,相信很多商业银行的行长从小就听说过。不过,今年六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钱荒之后,这些财大气粗的主儿,估计会有崭新的感悟。“世道变了!”这是很多银行大佬亲历6 月钱荒之后,最刻骨铭心的感受。这个六月,一向被视为商业银行亲妈的央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儿子有求必应,而是突然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这句谚语,相信很多商业银行的行长从小就听说过。不过,今年六月,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钱荒之后,这些财大气粗的主儿,估计会有崭新的感悟。“世道变了!”这是很多银行大佬亲历6 月钱荒之后,最刻骨铭心的感受。这个六月,一向被视为商业银行亲妈的央行,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儿子有求必应,而是突然翻脸,冷眼观看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利率飙升,即使有个别银行濒临违约也无动于衷,犹如见“死”不救的后妈。这种突然的变化,跨度太大,过于出乎儿子们的意料。
    亲妈变后妈!央行的这种嬗变,意义非凡。从狭义上说,这是“李克强经济学”在货币领域初试牛刀;从广义上讲,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新时代的正式开始。从更直观的意义上看,央行的行为,释放了很多极具警示意义的信号。撒钱刺激经济的时代过去了!经济一下滑,政府就撒钱,这是中国政府以往的惯例。这一回很多商业银行的头寸之所以如此紧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银行家们出现了重大误判,他们预估政府可能再来个“N 万亿计划”,所以提前抢位,大规模放贷。但这一回老黄历不灵了,正像汇丰经济学家屈宏斌所说,“越来越显而易见的是,新政府更愿意实施改革而不是刺激经济。”李克强不愿意乱撒钱,催促盘活存量,央行当然乐得收紧货币闸门,于是那些抢位者一下子掉入钱荒的漩涡。
   银行无度扩张的时光结束了!“教训一下商业银行内的捣蛋鬼!”这是业内解读央行不救市行为时的共识。过去商业银行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惹出事来总是有央行这个亲妈兜底,但现
在没有这样的好事了。中金公司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央行希望向商业银行发出一个信息,要求它们更加审慎地对待风险控制,并改进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央行是在说,你不能随心所欲地扩张信贷,然后完全依赖央行来做你的后盾。”
   影子银行的好日子快到头了!“不差钱!”无论是央行提供的数据,还是很多学者的估算,都证实国内流动性还是蛮充裕的。那么,银行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说起来既可悲又可笑,炒钱去了!这些年,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合作,开发了各种理财产品,圈来的钱,大量进入到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市场,这构成“影子银行”的主体。说白了,这些金融机构纯粹是玩“空手道”,各自利用垄断地位,在这一融资链条上切蛋糕,坐享丰厚利润。“大量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左手倒右手,却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说这种“空军”显然不符合“李克强经济学”的要求,遭受打击势所必然。
    上述三大信号,只不过是央行嬗变所带来的直接警示。事实上,央行态度的转变,意味着李克强开始对中国经济痼疾正式动手术,其带来的冲击波将辐射所有经济领域,引发中国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革。对金融与理财市场而言,这台手术也将带来一场空前巨变。
    商业银行的破产,不再是不可能的!6 月20 日的钱荒,不少商业银行可谓一夕惊魂!如果再不加强风险控制,如果央行的态度更坚决,也许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某家冒进的商业银行会因为流动性干涸而被清算。优胜劣汰当然是“李克强经济学”的要义之一,何况驱逐一两个坏孩子,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进步来说,善莫大焉!
    信托产品的违约,也许不再鲜见!近几年,信托产品收益率10% 以上的很常见。但
这么高的利率,有几个行业能付得起?这些资金的最终流向不是房地产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如果有一天房地产泡沫大面积破灭,少数地方政府财政破产,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长痛不如短痛,及早消弭影子银行风险,这是人们对“李克强经济学”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而这就意味着不少信托产品也许将被迫违约。
    A 股市场的价值重构,正加速进行!这两年,A 股变成了哀股。人们曾经担心的股灾已经发生了,只不过这一股灾,不是全面崩盘,而是以结构性行情的形式进行。看一看代表新兴产业的创业板,再瞅瞅代表传统产业的上证指数,前者要上九天揽月,后者要下五洋捉鳖,两极分化的走势一目了然。业内人士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创业板指数的飙升归因于短期炒作,而是中国经济大转型背景下,市场对各个板块成长前景的自然选择。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李克强经济学”效应在资本市场的折射!世道变了!央行成后妈了!是认真解读“李克强经济学”的时候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