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私募转公募跟不跟?

作者:黄嫀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3-07-03 17:27:00

摘要:按照新基金法,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可以发行公募产品。但是,这些纵横股市的私募大腕们,能不能玩转有着不同规则的公募产品?在与人员众多基金公司的竞争中,缺乏规模优势的私募基金是否能如鱼得水?


   按照新基金法,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可以发行公募产品。但是,这些纵横股市的私募大腕们,能不能玩转有着不同规则的公募产品?在与人员众多基金公司的竞争中,缺乏规模优势的私募基金是否能如鱼得水?

 

私募大腕冷热不一

   星石投资是试水公募产品最积极的机构。星石投资方面透露,该机构已经为发行第一只公募产品紧锣密鼓地准备材料,只等各项细则出台,就能提交申请。
   星石投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将要申请的首只公募产品,与原有的私募产品相比,风格上偏进攻,业绩表现会放大。这完全是根据公募基金投资人的需求设计的。
   事实上,星石投资成立六年来,由于收益稳定,获得了不少好评,但另一方面,星石大多数时间仓位很低,风格较保守,造成了某些时间段收益较差,这引来一些非议。借着公募产品发行,星石正好可以摆脱“保守”的形象,“公募基金产品仓位可以放大,最终能更好地体现出收益能力。”该人士表示。
   据了解,星石的公募基金,基本上与目前的公募基金类似,最低认购份额1000 元,只是在具体条款上可能会有一些创新。规模上也没有太多限制。
   星石投资对公募产品翘首以盼,相反,它的同行重阳、民森、泽熙、朱雀等私募机构则乐于静观其变。不过,新一轮的招兵买马可能一触即发。据了解,一些有意向发展公募产品的机构,已经悄然行动,为公募业务配备人手。
   事实上,在新基金法实施前夕,市场传出华夏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副总经理刘文动离职的消息,知情人透露,刘文动可能与此前离职的王亚伟一样,选择“私奔”。这引发了市场对公募基金经理新一轮“私奔”潮的担忧。

 


混合型产品是优势所在

   市场对私募基金发行公募产品充满期待,但私募大腕运作公募基金,可能并不会像看上去那样美。
   首先,私募机构通常不像公募基金那样,有大股东支持,他们必须自行解决运作公募基金的成本问题,如何盈利,成为最大的不确定性。
   在公募行业,由于渠道费用较高,规模盈亏线一般需要100 亿元左右。巨额成本之下,公募基金公司成立前3 年很难实现盈利,通常都由公司股东支持发展。对于私募而言,成本只能自己扛下来。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目前83 家基金公司中,仅半数实现盈利,且以老基金公司为主。
   对此,星石投资总裁杨玲认为,星石投资可能采用外包模式:销售即与银行、第三方销售机构进行合作,基金清算等后台系统外包给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她估算,如果能顺利实现后台外包,公募产品达到5 个亿至10 个亿的规模就能够覆盖成本。
   另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是,私募型的公募产品同样要遵守公募基金的相关规则,如股票型产品有最低仓位限制,这个最低仓位将被提高至80%。如此一来,以灵活性见长的私募基金会失去最大优势。
   星石投资把首只公募产品锁定在混合型基金,也是出于混合基金仓位较灵活的考虑。相关人士介绍,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大致在45% 至80% 之间,可以比较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有利于私募基金发挥优势。
   基金研究员对于私募的公募产品也比较乐观,但提示要注意出现业绩分化的情况。
   好买基金研究员曾令华表示,按过往经验,私募基金在下跌市场中一般跌幅比公募小,在风险控制方面有优势。此外,有资格发行公募产品的私募公司通常业绩不错,可以预期,私募型的公募产品在收益率方面可能会高一些,但不排除同类产品业绩分化也会比较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